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有关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郭沫若晚年处于毛泽东左倾思想和江青“四人帮”肆虐情况下,他惊惶而无奈,随着形势的发展,他逐渐认识到知识分子所处地位和自身弱点以及专制主义的危害。本文主要将以李白与杜甫为例探讨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一、写作背景郭沫若晚年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是1971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这是一部奇书,是一部据说留下把柄的书,一部令人不耻的书,一部普遍认为郭沫若一生中最失败的书。人们所以不齿,盖因此书有嫌于他的“巴结”情结。因为毛泽东说过喜欢三李不喜欢杜甫,于是,郭沫若这样的聪明人立马写了李白与杜甫,并在书中果真高扬了李白而贬斥了杜甫,这难道不是“讨好”?!在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立场分明,采取了“一边倒”的态度,极大歌颂着李白,极端贬斥着杜甫。这仿佛就是郭沫若的问题[1]。这基本上已成社会公论,甚至连没有读过李白与杜甫的青年学生也持此论。二、李白与杜甫的性格特征李白与杜甫到底是两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郭沫若会有不同取舍?为什么郭沫若对李白予以“高扬”就是“巴结”;而对杜甫“贬斥”就是“不敬”?李白与杜甫一书,着实有不少问题可以提出。郭沫若写作这部书,也同样具有多重寓意。这里有必要就李白与杜甫的大致情况聊做简介。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而且两人尚有接触和来往。公元744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那时李白虽已“赐金还山”,由长安发落来到了洛阳,但名声高大;而杜甫则是10年考第不及在外流浪的闲人,并没甚么名份。在李白1000多首诗作中,只有4首有关杜甫。李白的笔端大多是在敷衍。在1400多首杜甫诗作中,有关李白的却有20多首,其中10首是思念李白的。杜甫对李白保持着相当的崇敬,李白对杜甫则不太认真。仿佛当时李白是大明星,而杜甫则是追星族。杜甫成名则在后来。李杜齐名,那更是以后的事,是杜甫死后的事。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写作风格,甚至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特性[2]。一般来说,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李白具有自然主义气质,而杜甫则更侧重于民间疾苦;李白叛经离道,杜甫则恪守礼教;李白诗中大谈女色和酒气,杜甫则恋歌甚少,饥饿不绝;李白豪爽轻快,杜甫工整沉郁;李白“天子唤来不上船”,杜甫“每饭不忘君”。由于李白与杜甫的这些特征,天然浪漫主义气质的毛泽东无疑会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天然浪漫主义才子的郭沫若必定会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毛郭俩人都厌恶杜甫,此非因“文革”爆发,而是以前的“心迹”。对待李白、杜甫,郭沫若像对待屈原、宋玉那样,一褒一抑。对李白,他倾其热情,予以颂扬和讴歌,而对杜甫则充满愤怒,将之揶揄和拔皮。这种写作态度,自然会生太多的问题,定会让“客观”的学问家抓住把柄。三、感叹李白:“矛盾性格”面对李白之“穷相”遭贬,郭沫若的心无法平静,他对李白的“矛盾性格”再做感叹:“李白的性格是相当矛盾的,他有时表现得清高,仿佛颇有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气概,但他对于都门生活乃至宫廷侍从生活却又十分留恋。”[3]这种“矛盾性格”不也是郭沫若的“矛盾性格”?!一方面是寂寞与牢骚,向往平民(如郭沫若书信集下册,162页中郭沫若说:“晚年只想找个小小的清静的角落,安下心来好好读些书,约几个好朋友谈谈心,度此余生”);另一方面则又“革命热情也,我亦受制甘”,对革命事业与文化工作眷恋不已。李白孤独无援,曾向独狐明求情,郭沫若为此而抨击李白道:“把独狐明比为信凌君,把自己比为侯嬴。希望独狐明重回青顾,挽救自己的失脚。单从诗面看来,李白与独狐明之间的'青云之交',事实上是标准的势利之交,正如李白自己慨叹过的'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然后李白却不惜低首下心地向这样的人请求援手。这是李白的又一面。”这固然是李白的软弱和没有出息,但这不也是他郭沫若自己的某种写照?!“文革”伊始,郭沫若赋诗赞颂过江青,讨好过康生,不就是李白的这种“又一面”再现?!这是李白的“寒酸”,也是郭沫若的“寒酸”[4]。在李白与杜甫这部书中,郭沫若几处谈到过“骨气”问题。如果不是“自谴”,如果不是看到了别人的“软弱”和自己的“无骨气”,他何以如此再三谈及别人的“骨气”问题?郭沫若说:“政权操在奸相李林甫手里。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凡是稍有骨气的人都受到他的排斥和杀害。左相李适之,‘酒中八仙’之一人,因与李林甫抵触被贬,终于被胁自杀。凡与李适之接近的人差不多都被贬斥,甚至被杖杀。如李白与杜甫所推崇过的李邕(北海)便是被杖杀者之一。”(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254页)。郭沫若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大谈李白的“骨气”的问题,但这样一个扼杀“骨气”的社会政治背景,怎让人不去联想有骨气者生存的艰难。有“骨气”的李适之被杀,李白和杜甫都曾推崇过的李邕被杀,李白那点“傲气”还能不受“当局”的压制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