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方面:1、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发展方面: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朗读能力。教材分析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三册《五彩池》。本册教材在阅读教学方面,本着“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才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效的培养聋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既注意力与中年级的衔接,又开始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课文在表达上体现了一个特点,即作者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来写。本篇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体现了阅读教学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去理解课文内容,再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来,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五彩池》一课讲了“我”到四川松潘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生动的描写了五彩池美丽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课文开头讲五彩的瑶池在天上,而结尾讲五彩池就在人间,首尾呼应,意味深长,课文运用大量打比方的句子,描写生动形象,既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学方法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聋哑儿童,他们由于听力有缺陷,生活积累少,年龄尚小,再加上家庭、居住地的影响,都没有见过五彩池。对这篇课文描写的景观比较陌生。教学时就应该采取措施,增加学生对这一奇观的感性认识。这篇课文是在前一组课文“了解叙述的顺序”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能够很快的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这为教学课文提供了有利条件。课文讲解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促读:通过品读字词句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五彩池的神奇美丽。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旅游,你们愿意吗?这个地方就是——五彩池。(板书)提出问题:通过这次旅行,你想对五彩池有什么了解呢?整体感知:带着你的问题启程,我们现在就出发,亲自去五彩池游一游。【百度视频】HYPERLINK"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2oOnQagJFE"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2oOnQagJFE谁来谈一谈欣赏了五彩池,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神奇、美丽)(板书)作者是如何抓住“神奇、美丽”这一特点来描写五彩池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五彩池的美丽神奇来描写的。汇报交流,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神奇体现在哪里?神奇之一:数量多(屏幕出示)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到臧龙山,之间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a、“晴朗”写出了天气,正是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重要条件。b、“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写出了水池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据统计五彩池的水池共有693个。c、理解“漫山遍野”就是遍布山野,到处都是。d、指导朗读神奇之二:色彩美(屏幕出示)【百度图片】HYPERLINK"http://www.3lian.com/gif/2011/11-15/20887.html"http://www.3lian.com/gif/2011/11-15/20887.html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a、作者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地毯,把什么比作宝石,为什么这么比?有什么好处?b、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美。神奇之三:大小和深浅(屏幕出示)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读后有什么感受?这一句不但写出了水池的大小不同,还写出水池的深浅不一。神奇之四:形状各异(屏幕出示)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a:理解句子(屏幕出示)b:有感情朗读(提出要求);有的。。。。。。有的读出高地交替、错落有致的效果。(教师配乐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