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5.目前我国采用的大地坐标系统有北京54和西安80两套;施工控制网采用大地坐标系,与国家坐标系比较有坐标原点和坐标轴向的不同,至少要联测2个国家控制点以确定坐标系转换的四参数。9、一井定向通常包括投点和连接两个步骤。10、对某一角度进行了一组观测,则该角的最或是值为该组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03、为了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坐标恒大于零,将x轴自中央子午线西移500公里。09、由于照准部旋转中心与水平度盘分划中心不重合之差称为照准部偏心差。10、经纬仪与水准仪十字丝分划板上丝和下丝的作用是测量视距。16、导线的起算数据至少应有起算点的坐标和起算方位角。19、绘制地形图时,地物符号分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和半比例符号。21、山脊的等高线应向下坡方向凸出,山谷的等高线应向上坡方向凸出。28、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坐标x轴。30、水准测量时对某一水准尺进行观测时的基本步骤是粗平、瞄准、精平和读数。36、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包括外界条件、观测者自身条件和仪器条件。37、地物注记的形式有文字注记、数字注记和符号注记三种。40、经纬仪的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41、用经纬仪盘左、盘右两个盘位观测水平角,取其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可以消除视准轴误差、横轴误差和照准部偏心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42、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4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法有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和GPS测量。48、相同高程点连接的光滑曲线称为等高线,等高距是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差。49、测绘地形图时,碎部点的高程注记在点的右侧、字头应座南朝北。50、等高线应与山脊线及山谷线垂直。51、测图比例尺越大,表示地表现状越详细。52、地形图比例尺分数字比例尺与图示比例尺两种。56、绝对高程是地面点到的大地水准面垂直距离。57、相对高程是地面点到的假定大地水准面垂直距离。61、光电测距仪按照测量时间的方式可以分为相位式测距仪和脉冲式测距仪。62、地面点的位置通常用平面坐标和高程表示。63、一井定向通常包括投点和连接两个步骤。64、水准测量中常用的两种检核方法是双面尺法和变更仪器高法。67、水准仪主要由基座、水准器和望远镜三部分构成。69、测量的基本工作为测量角度、测量距离和测量高差。72地图比例尺常用的两种表示方法为数字比例尺和图示比例尺。73将地面点由球面坐标系统转变到平面坐标系统的变换称为地图投影。74直线定向是确定一直线与标准方向间角度关系的工作。75经纬仪测回法测量垂直角时盘左盘右读数的理论关系是两者和为360度。78、对某一角度进行了一组观测,则该角的最或是值为该组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80、误差传播定律描述了观测值函数中误差和观测值中误差之间的关系。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3、地形图测绘中,基本等高距为1M时,高程注记点应注至DM。(√)6、光电测距仪所测距离直接显示为水平距离。(×)9、不均匀沉降的统计分析指标有平均沉降量、基础倾斜量、基础相对弯曲量。(√)25、若施工场地中,只有2个坐标点和1个高程点做为建(构)筑物定位和定标高的依据,由于没有校核条件,则应向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提出增加校核条件,否则平面及高程定位出现错误,施工单位不承担责任。(√)2.水准标尺黑红面读数的尺常数可以消除印象错误和进行读数检核。T4.同一子午线上任意一点的大地纬度相等。F8.地形测量中,大平板仪的安置包括对中、整平三个步骤。F10.赤道上任意一点的大地纬度都为零。T15.三角高程测量中测定地面两点的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前视读数。F16.我国目前所采用的大地坐标系统有1954北京坐标系和85西安坐标系。F18.三角高程测量中的双差改正是指球差和气差。T25.等高线与分水线、合水线正交。T27.闭合导线点的点号应逆时针编号,才能使各转折角既是路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又是内角。T29.若ab方向X坐标增量小于零,Y坐标增量小于零,则直线AB方向在第三象限内。T57、一幅地形图中能有两种不同基本等高距存在。(F)三、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10、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C)的影响。A视差B视准轴误差C地球曲率差和大气折光差D水平度盘分划误差14、沉降观测宜采用(C)方法。A三角高程测量B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C水准测量D等外水准测量15、道路纵断面图的高程比例尺通常比里程比例尺(D)A小一倍B小10倍C大一倍D大10~20倍17、水准测量中,仪器视线高应为(A)。A后视读数+后视点高程B前视读数+后视点高程C后视读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