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前面讲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从中可以体现出党和国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方向、决心、举措和步伐。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一、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比较滞后。相对滞后的原因是:1、我国首先推进的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宗旨,大力发展经济是国家的第一要素,因此,首先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把企业搞活,使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十分正确的。20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任务刚刚提出。因此,关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比较滞后。3、教育长期是政府行为,是国办教育,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由于是政府包办教育,因此政府统管教育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计划性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一直没有很大的触动。二、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不管对哪一类教育哪一类学校的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政事不分,事权分离;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一)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势:1、在我国沉重的教育负担情况下,需要用政府的行政力量,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的问题,我国基本扫除了文盲,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以上,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也达到7%左右,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如果没有政府的行政力量,集中管理,要解决这个问题,那是很困难的。2、由于有了集中统一管理,各类教育,各类学校,都能够健康、有序、规范地发展。基本的教育秩序、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二)这一管理模式的缺陷:1、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看:由于政事不分,政府包揽了学校大量事务,该管的没有精力管,也没管好,不该管的管不好也管不了,容易造成事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由于大权在握,弄不好还会产生腐败现象。由于政府包得太多,学校缺乏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奉命行事,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由于一个标准办学,学校千篇一律,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成长。2、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看:由于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也不利于形成多元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影响和制约了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鉴于此,教育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改革。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决定》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决定》对管理体制改革中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决定》指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修订和实施,以及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2、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决定》指出,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指出:在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三)1995年《教育法》颁布,以及以后颁布的《高教法》、《职教法》等,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法的形式确立起来。时至今日,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中央分权的力度比较大,除基础教育明确由地方管理以外,中等职业学校和部分高等学校也下放给地方管理,即使国务院管理的高等学校,也与地方采取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进行管理。但是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还是包得过多,统得过死。——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