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2认知训练中国指南主要内容认知训练,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的认知训练,作为一种无明显不良反应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已成为认知障碍疾病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手段。为规范认知训练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展,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制定了《认知训练中国指南(2022年版)》,并针对不同患者及认知障碍程度推荐了相应的认知训练方案。认知障碍是一类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可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的综合征,除神经疾病外,精神疾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也可能伴发认知障碍。我国认知障碍疾病患者数量庞大,65岁以上人群中现有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约3800万,痴呆患者约1500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认知障碍的最常见病因,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痴呆患者已超过1000万。此外,有22.8%的帕金森病患者和34%~65%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也同时合并认知障碍。在精神疾病中,超过7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障碍。目前,认知障碍疾病的药物治疗选择依然有限,认知训练作为一种无明显不良反应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可以独立应用,还可与药物或其他非药物干预手段联合应用,从而成为认知障碍疾病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手段。认知训练的概念及对象认知干预是指通过外界各种干预手段来改善认知功能。根据干预方式、干预对象和治疗目的,认知干预分为认知刺激、认知康复和认知训练等。认知刺激的主要干预对象是轻中度痴呆患者,在经过适当培训的照护人员带领下,通过持续数周的主题讨论、手工制作、集体游戏等小组活动,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认知康复的主要干预对象是因认知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患者,通过医生和照料者协作,采用个体化干预手段或策略,维持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进食、穿衣、洗漱等基本功能。认知训练借助系统设计的任务,针对注意、记忆、逻辑推理等认知域进行难度自适应训练,来提升个体认知功能。认知训练不仅能够提升所训练的认知域,还能够迁移到其他认知域,且能保持一定时间。认知训练有效性的神经基础是大脑可塑性,表现为灰质密度和白质纤维完整性增加、脑区功能效率提升、大脑功能网络连接增强以及多巴胺受体密度改变等。认知训练既可以针对单一认知域,也可针对多个认知域开展,训练效果具有迁移性和时效性。认知训练的适宜对象包括认知正常老年人、主观认知下降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痴呆患者,以及其他疾病伴发的认知障碍患者。推荐意见1.认知训练可改善认知正常老年人多个认知域和整体认知功能(1A)。2.认知训练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主观认知下降患者的认知功能(1B)。3.认知训练可以提升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1A)。4.认知训练可以改善轻度及中度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1B)。5.认知训练能够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和关键认知域功能(1B)。6.认知训练可以改善脑外伤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1B)。7.认知训练能提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记忆功能(2B)。8.认知训练能够改善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2B)。9.认知训练能够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和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2B)。认知训练的方法认知训练方法涵盖多种认知域,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训练效果会发生迁移,因此,多认知域训练在认知训练方案制订中应用更为广泛。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得认知训练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将助力患者认知训练效果的提升。推荐意见1.建议采用涵盖多认知域的认知训练改善认知功能(1A)。2.认知训练方案应针对疾病特征及损伤的认知域进行个体化设计(1B)。3.建议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训练中(1B)。4.考虑到个体差异,可结合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等其他训练形式来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1B)。5.认知训练可以与有氧训练、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其他非药物干预联合应用,改善认知正常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1B)。6.认知训练应保证适合的训练强度和充足的训练量。建议每次训练时间不短于30min,每周不少于3次训练,持续训练的总时间不低于20h(1A)。疗效评估与监测推荐意见1.应采用神经心理测评和神经可塑性指标等客观、适宜的方法综合评估认知训练的效果和迁移效应(1C)。2.应采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对认知训练的完成情况进行高效、实时的监测(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