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的基础理知识概要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方”两方面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至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特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下面就此两点进行论述。1、整体观念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统一体从另一角度可分为阴、阳两部分,这两部分既对立相互制约,又互相联系以维持平衡。同时中医又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念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因、发病、诊断、治疗、养生等所有领域。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衍生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平衡”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强调人体内各部分的协调与平衡。因此在上述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在诊察疾病时总是考虑到疾病发生的季节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饮食嗜好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患者某一部位的病变不会仅注意患病的局部,更会从上面说的五个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或从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例如眼的病常考虑到肝耳鸣、耳聋常考虑到肾、肌肉痿软无力常考虑到脾等等。因为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主肌肉。又例如肝病会传至脾脏所以可以通过先“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肺病有时可以通过补脾而取效,这就是“培土生金”的方法。2、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三种手段即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而三者之中中医又特别重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所特有而西医没有的。对症治疗就是俗语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血止血等。辨病治疗就是根据诊断是什么病则用什么药。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所在。这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