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多形式集体备课促教师专业成长集体备课是在教师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它成了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其价值取向就在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校课题组进行的《集体备课活动实效性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总结和反思,研究实效不断显现。集体备课形式逐渐多样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一、“聊天式”的集体备课聊天式的集体备课就是不在活动计划之中安排,而教师就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意谈论的集体备课形式。这种“聊天式”的集体备课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人数的限制、不受形式的限制。老师们不再正襟危坐,大家交流的时候,发言无所顾忌,天马行空,不断闪现灵感火花。这样研讨方式,大家群策群力,无拘无束,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更能体现教者本人的个性,形成的教案更适合自己的班级,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记得有一次,六年级的周红艳老师在教授《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前,说这样的课看似容易却很难讲,原因是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一定程度很难把握。周老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办公室的张淑芹、王赛春、王铮等几位老师一起帮助出谋划策,大家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进行了讨论,最后形成了将教学的主线、重点充分体现又非常简洁的教学思路,使周老师的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比赛式的集体备课我校每个学期都要组织老师们进行听评课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是对老师们备课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对老师们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考查,以此来提高老师们备课、上课的能力。但以往都是老师个人备课上课,有问题意识的老师还会请教一下别人,更多的是自己一个人完成,这样考查的只是个人的能力,对于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作用不大,而且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和水平就得不到发挥。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也一直在寻求解决集体备课实效性和集体备课的时间太少这对矛盾的办法。从2010年4月开始,我们试用了用比赛的形式来促集体备课效果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根据计划,每个教研组提前两周先进行自我初备,然后由教研组长组织进行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后根据组内成员的意见一起整理完善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接着组内成员间进行试讲、听评课等活动,最后在规定时间由学校领导牵头现场抽签,决定展示课讲课、说课、评课人员。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得从始至终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因为都有讲说课的可能,所以每个老师都必须全力以赴进行准备。展示活动由相关学科教研组主持,学校全体学科老师参与。对他们组内说、讲、评课及组织情况进行现场评价亮分,这个分数既作为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得分,同时也作为教研组内每个成员的课堂教学成绩。活动中本组人员评课后,其他参与的老师接着进行现场评。活动结束后,再把集体备课的相关材料、教案、课件等放到学校网站上,一是当做一种资源可以让老师们共享,二是给老师们可以继续进行评析、研讨搭建一个平台,所有老师都可以到网站上继续进行发言。因为执教公开课、说课老师的表现情况,直接代表着整个教研组的水平,他们的个人成绩决定了组内所有人的成绩,都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老师们都能自觉地脚踏实地地进行研讨备课。就因为大家都有一种要为别人负责的心态,这种比赛展示的形式又成了参与集体备课的动力。就这样,我们的集体备课和组内公开课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也确保了我校集体备课中集体智慧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三、“分单元”集体备课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忙于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家长们沟通,能够在上班时挤时间,全身心投入备课的机会不多。而下班后身心俱疲,也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因此形成的教案一是在网络上直接下载,二是直接照抄书上的教案,致使产生了备课和上课两张皮的问题。我们课题组再次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研讨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其具体做法就是: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按学科分组,合作交流探讨完成一个单元的备课,并且要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准考点、能力训练点,拟定本单元的练习卷。分组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均好统一又能相互交流,备课之前组内老师一起自读教材、教参,再分析单元的重点,研讨解决重点的方法。对教材进行研读分析后,组内教师就进行协作分工,从课文作者、作品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料,到杂志上的优秀课例,但凡对教学有帮助的均可搜集,再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优秀的教学案例,名家的课堂实录,汇总资料,并结合两人的教学设想,对优秀案例进行整合,这样两人共同备出的教案就更实用高效。通过在教学过程的运用,我们发现这样的教案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