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万工作民情日记三万工作民情日记这是yjbys小编为您提供的三万工作民情日记,希望对你有帮助。高头湾三次挖塘纪事老家所在的村子位于大悟县南部,省道宋应线边上。估摸着是因为村子所处地势偏高的缘故,祖先们才将村子取名"高头湾"。门口那口塘自然也跟着叫高头湾塘了。可别小看了这口塘,它可是高头湾人的"命根子",真正意义上的"当家塘"。全湾200多口人的洗洗刷刷、种菜浇园、牲畜饮用等等,全都指着它。还有高头湾下游一垄50多亩稻田,也都指望着它灌溉。从我记事起,一直到后来上学读书,去县城上班,再往后调到省城工作。我每年回老家,有意无意地都要看看和我有着不解之缘的这口塘。记得是上一个月的周末,我"如约"又回到了老家。没想到,我这次站在塘坝上,映入眼帘的高头湾塘却彻底地变了样。淤泥被清挖一空,大坝和四周被水泥和石头浆砌的像刀砍斧劈一样,整整齐齐的,塘四周每个角里都砌了洗刷和挑水用的"码头",平整的水泥路面干干净净,新栽植的一排杨柳格外抢眼……,简直就是一幅田园风景画。我被眼前的情景深深感染了,如痴如醉中,不知不觉勾起了我对高头湾三次挖塘的回忆……"没说的了,天一亮就放水吧!"70年代初,我才10多岁,每到三伏天气,我和湾里一帮男孩子,时不时就泡在塘里"狗扒式"游泳。其实水不是很深,淤泥却很厚。塘泥里裹着的玻璃瓶渣、铁丝、木屑等一些尖锐的物品,常常把我们的脚或手划破出血。每当这时,大人们就总是把我们大声"吼斥"一番。那个年代正值"农业学大寨",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湾里男女老少几乎天天晚上开会。开会时说得最多的词汇,就是"大批判"、"大学习"。快要散会了,生产队长才开始对各位劳力第二天的任务做逐一的安排。记得有一年冬天的夜晚,我随母亲去参加队里社员大会,屋子里坐满了人,叽叽喳喳一片嘈杂。一会儿,只见队长站起来用粗大的嗓门说:"开会,大家不吵了"。队长叫邓从信,平日为人特实在,办事又公道,农活样样精通,在湾里颇有声望。就他这一句话,大家立马鸦雀无声,队长这才习惯性的咳了一声,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说:"今天开会,就是定一下,门口塘多年没挖,今冬全湾男女老少都有份,把塘泥挑走,大家有意见可以讲,明日就开塘放水"。想想那是什么年代,能有什么意见,就是有也不会提的,何况这也是为湾里人谋福的事。只听见几个声望较高的"长辈"附合着:"没说的了,天一亮就放水吧!"就这一句话,整整一个冬天,全湾子的人,日头没出来就起床,日头落得看不见路了才收工。没有人迟到,也没有人旷工,坚持着把塘里的淤泥挖得干干净净的。淤泥没有了,水清澈了许多,水容也增加了。连续几年,湾子里人勤水丰,粮食增产,乡亲们看着自己一冬的辛苦没白费,笑了。"塘淤成这个样子,么样办啰!"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这期间,历史经历了许许多多惊人的变革,明显感觉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都在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当然,这些年里,我尽管工作在外,每年也常回老家看看,每次回老家,尤其让我感受最明显的是,湾子里每年都在变化,"小洋楼"越来越多,乡亲们的腰包也越来越活泛,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了一种满足感。然而,由于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湾子里也变得越来越空落、冷清。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湾门口"当家塘"一直没有变化,就像是被遗弃的废品,无人顾暇,但是湾子里的人还是要用它,也离不开它。要说这塘一点没变也不对,塘坝变残破了,周边土坎坑凹不齐,塘里淤泥厚积,容水也少了,而且显得很肮脏。我时不时也跟湾子里的人谈起挖塘的事,回答我的几乎都是一个声音:"难"。而且他们一脸无奈地叹道:"塘淤成这个样子,么样办啰!"于是,有一次,我郑重地找到村支部书记,他是我同湾子的一个本家兄弟,部队复员军人,他听我说挖塘的事,却不停叫苦:"塘早就该挖了,只是怎么挖啊!组织劳力挑吧,没有几个劳力,再说也不现实,请"机械"吧,国家又没有小塘堰的扶持项目,这大一笔钱谁出?就是筹着钱了,谁来牵头主事,弄得不好,还说想捞什么好处呢!"经他这一说,我的热情也退了一半,就此以后,修塘的事再也没提起过,这次想挖塘没挖成。"真没想到,塘修的这么好!"去年入冬,省委组织"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