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安全B093陶前站200910044331)摘要:美国著名安全管理学家海因里希指出: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其中对人的安全行为协调,控制管理尤为重要。从煤矿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存在的能够导致安全隐患的心理因素出发,分析了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关键词:煤矿;安全;心理因素心理学安全管理安全心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安全管理在煤炭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煤矿实际工作中运用安全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消除矿井“人”的不安全因素,降低事故发生率,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众所周知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的是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任何企业的生产活动都是由人与物两大成分构成的,这两大成分构成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三大关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外乎是这三大关系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出了问题。在这之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所以安全心理学着重研究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从安全心里学的含义可以知道,安全管理心理学是以安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安全生产管理。当前,我国煤矿生产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强,管理制度也制定得相当规范,煤矿安全检测设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煤矿事故还是屡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为因素是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如何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素质,克服作业中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煤矿生产安全的影响,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心理,对可能造成事故的心理进行提前预防矫正,加强保障“人的安全”,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1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的联系随着当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煤矿在走向市场竞争中,生产节奏明显加快,要求的生产效率也明显提高,各方面压力增加,势必也会给煤矿工作人员的心理上增加一定的负担,从而使得职工在工作时候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而正是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导致了煤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动作或行为,这些行为动作很有可能就是安全隐患的根本所在。因此提前了解煤矿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开发启导是解决因人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矿井安全生产隐患的重要方式。(1)可能导致事故的心理状态根据事故心理学的研究,事故当事人在步入事故歧途前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较为普遍和重要的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方面。投机心理:因图省工省料或者是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工作进度,而采取投机取巧方法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侥幸心理:明知那样做会有危险,但又认为不一定碰巧会出事,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不妨再碰碰运气冒冒险看,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因对某人某事有反感,不服气,不卖帐而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当某人要他这样,他偏要那样,对着干的心理状态。错觉心理:这是因生理毛病、心理故障及环境因素等造成的错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通常导致不自觉的动作或者行为。麻痹心理:安全警觉性差,自以为绝对太平,态度满不在乎,麻痹大意。逞能心理:自以为能干,好表现自己,敢于违章,把冒险作业视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违心心理:明知领导人的某项指令不正确、不规范,但不敢抵制,而是屈从于领导的权威,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的一种心理状态。从众心理:情况不明,是非不分,在众人的行为压力或诱惑下,随大流的心理状态。盲目心理:对所做的工作缺乏知识和认识,盲目作业,或认为这种工作没什么了不起,难不倒他,不懂装懂的心理状态。疲劳心理: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等种种因素(如加班、酗酒、气候闷热、光亮不足、燥声烦心等)导致心身疲劳过度,体力不支,心绪不宁,感官不灵,反应迟钝等,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此外,还有一些像心理定势、心理挫折和心理激奋及白日梦现象等也可作为特殊事故心理来研究,同时,由于一些外界或者是自身的因素而导致的突发性心理状态的改变也应该值得注意和预防。(2)事故心理的预防与消除预防与消除事故心理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治本:就是从消除事故心理的起因着眼,从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着手,努力促使全体职工提高安全意识,加深安全情感,端正安全态度,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心理素质,改善群体安全氛围。治标:就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在上岗前和作业过程中,随时向工作人员发出安全忠告和指令,从而抑制事故心理的发展,防止其转化成为不安全行为。由于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所以消除因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事故就必须从改善客观和主观心理因素条件两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客观心理因素条件方面,首先是要搞好井下生产设备本质的安全化,从而可从直接接触到的设备的安全性上减轻劳动者的心理负担和紧张程度。如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