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5卷第2期农业工程学报Vol.25No.2182009年2月TransactionsoftheCSAEFeb.2009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特征的影响白文波1,2,3,宋吉青1,2,3※,李茂松1,2,3,汪亚峰4,武永峰1,2,3,刘布春1,2,3,王春艳1,2,3,王秀芬1,2,3(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3.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4.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摘要:为了探明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积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保水剂作用下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水剂对入渗率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上层混施(0~10cm)和层施(5cm)保水剂会限制土壤水分向下运移,30min后累积入渗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减少了17.3%~36.6%和5.5%~46.6%;而且随着保水剂用量增加,抑制效应增大。相比较而言,这种减缓入渗的程度在保水剂层施,且用量为0.1%时更为明显。下层(10~20cm)混施和层施(10cm和15cm)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的抑制是有限的,约比对照降低了4.9%~11.9%;但当保水剂层施量为0.1%时,土壤水分入渗反而会随着入渗进程而增加,累积入渗量可达到对照的1.1倍。层施保水剂后,保水剂层及保水剂下层土壤含水率会普遍增加1.1~1.9倍。关键词:积水入渗,入渗率,土壤含水率,保水剂,湿润锋中图分类号:S1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819(2009)-2-0018-06白文波,宋吉青,李茂松,等.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特征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18-23.BaiWenbo,SongJiqing,LiMaosong,etal.Effectofsuperabsorbentpolymeronverticalinfiltrationcharacteristicsofsoilwater[J].TransactionsoftheCSAE,2009,25(2):18-23.(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0引言?干旱缺水和土壤退化是制约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干旱加剧,农业受旱面积不断扩大,全国年均农田受旱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1330万hm2上升到90年代以来的2670万hm2[1]。此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7万km2,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71.1万hm2[2]。因此,保持水土和抗旱节水已成为中国农业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节水保水材料——保水剂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保水剂能迅速吸收和保持比自身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分,而且具有反复吸水功能;吸水膨胀,能缓慢释放水分供植物吸收利用[3,4]。同时,保水剂能够通过自身特殊的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影响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农田干旱缺水的现状[5]。目前关于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6,7],物理化学性能验证[8],以及保水剂对土壤理化特性及作物收稿日期:2008-02-27修订日期:2009-02-1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863计划项目(2006AA10021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4B07)作者简介:白文波(1980-),女,山西偏关人,博士,主要从事作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农业减灾方面的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100081。Email:wbbai@sohu.com※通讯作者:宋吉青(1963-),男,河南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生长环境与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盐碱地生物修复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100081。Email:sokise63@yahoo.com.cn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上[9-11]。水分在田间的入渗过程决定着降雨和灌溉水进入土壤的速度和数量,也决定着地表径流的大小和土壤侵蚀程度的强弱。尤其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关于入渗的理论和实践乃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关于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12,13],而就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入渗及水分再分布过程影响的定量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