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6页科技局产业调研报告一、我国综合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比较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使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现出来,科技创新和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年来,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银行的《知识评价矩阵和记分卡》、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等对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实力进行了评价。对这些报告进行综合研究后可以看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中游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当然,由于这些报告指标考虑的视角各不相同,具体指标体系也时有变化,对其结论也要作全面分析。为此,我从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投入以及人才状况等几个方面与国外进行一些比较,对中国整体国际科技竞争力作进一步分析。1、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近年来,我国在科学知识生产数量方面增长很快。从我国科学论文在国际三大权威索引---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文献索引(ei)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istp)所占总数的世界排序来看,九十年代前五年一直在15名左右徘徊,之后稳步上升,到20*年已跃居第6名。从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来看,20*年分别达到16万余件和近10万件,分别比1991年增加了263%和364%。近些年来,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如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绘制成功、13.1万亿次并行机研制成功,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等。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在当今国际许多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尽管中国近年来科研产出数量增加很快,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论文产出比较,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然较小。从占世界sci论文数量的比例上看,美国基本稳定在30%左右,英国、日本也都在8%左右,而中国仅占3%左右。更重要的是,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引用率来看,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科学论文的引用次数与美英德日等国相比距离较大,只与我国台湾和韩国接近。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不同领域分析各国科学论文的影响力,得出的结论类似。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的科学研究还没有走出许多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所共同存在问题,即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在关键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矛盾。技术知识生产的最重要指标是专利数目及其类型。专利是由各个国家自主授予的,很难进行全世界范围的比较。但我们可以从中国国内和美国国内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和专利战略的实施,我国国内专利申请量从*年起大幅增加,20*年比1999年增长51%,从1999年的近11万件猛增到20*年的16万余件,在高技术领域内国内机构和个人发明专利的申请尤其活跃。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发明专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85年中国实施专利法以来,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约为2.2万件,而外国企业申请了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在目前近5万件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国外公司占了60%。20*年,外国人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总数的52.5%和66.9%。特别是在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我国基本上受制于人。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因此在美国获得专利授权数就变成衡量技术知识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有数据显示:美国的机构和个人在本国内获得的专利数目从1971年到1990年末的近30年间没有大的变动,每年接近10万件;日本与德国在1970年代相似,每年获近1万件,从1980年代开始,日本迅速增长,开始接近美国;韩国从1980年代初开始直线上升,目前已接近德国每年近1万件的数量,十分引人注目;而中国每年在美获得专利数量仅在百件左右。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在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工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成绩显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当前产业技术发展中的隐患。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正在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这一问题集中表现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上,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都是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用于进口。有数据表明,中国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的80%以上、轿车制造、数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