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合肥市被信息产业部列为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科教城合肥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一、合肥市城市信息化建设实践近年来,合肥市从应对入世挑战,增强城市管理功能,创新政府出发,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和主题,依托科研和教育的优势,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建管并举,狠抓应用,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截止2001年,全市已拥有12万芯公里的主干光纤,出口带宽2.5千兆,初步建成基于IP技术宽带城域网,全市宽带接入网络基本覆盖市区。全市长途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6万路端,通达全国各地和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20万门,移动电话用户83万户。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近90%。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合肥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课题,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以应用求发展,以管理促提高,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目前,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框架的全市电子政务系统初步形成,横向实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等首脑机关办公局域网络与市首脑机关计算机网控中心的互联,纵向实现了市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与全市所有县区、市直部门、驻外机构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的互联,联网单位155家,网上用户600余个,构成了上下贯通、高速运转的全市广域网络系统,完成了对市级党政机关、县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覆盖。作为全国“政府上网”首批试点城市,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合肥”以中英文两种版本于1999年7月在互联网上开通,县、区、市直部门均在“中国·合肥”网站下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市政府在“中国·合肥”网站开设“市长信箱”,接收国内外电子邮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办理,受到广泛好评。“中国·合肥”主网站已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联系政府与人民群众、各界人士的桥梁。政府部门的公文处理办公事务管理已初步实现了网络化、电子化。相应数据库建设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成效明显1994年以来,合肥市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以ARC/INFO为基础平台的城市空间数据管理体系,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和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了覆盖合肥市区及周边部分县域1600平方公里的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控制网络。近年来,合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GIS系统软件和SUN工作站为软硬件平台,研制出“合肥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树立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成功范例。社会管理、企业、社区等领域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金融、证券、海关、公安、工商、税务、气象、外贸等部门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并已初步实现了主流业务电子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管理系统日渐完善。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美菱、荣事达、国风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在完成“企业上网”的同时,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汽车、工程机械、家电、化工、医药等主要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可喜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奠定了基础。电子商务起步良好,“中国商务王牌网”、政府采购等进行了电子商务的应用,对稳步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入乡”工程正在稳步实施,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合肥农网已全线开通。“信息入乡”工程的实施成为农民获取信息、调整结构、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科教领域信息化成效显著。高校均有校园网,市区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三)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2001年,合肥信息产业增加值达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占同期GDP的8.7%,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6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的33%。信息设备制造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领先的技术。雷达及毫米波技术、厚膜、薄膜混合集成电路和电子新材料、低温电子、智能传感器、数字视频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市场前景看好。软件业以汉语语音、防伪、图形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等为代表的软件产品系列渐成规模。信息服务业网络、通信、传媒等信息服务业已经开始起步,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信息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二、合肥市城市信息化建设经验和体会(一)坚持政府先行,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几年来我们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投资环境,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设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全市电子政务系统,实现机关大部分办公业务处理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通过实施政府上网,推进政务公开,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市民监督。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