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12页共NUMPAGES12页第PAGE\*MERGEFORMAT12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2页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设计带螺纹衬套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者:王震指导教师:闻全意、陈集、徐长顺齐齐哈尔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系机械064班2009年12月14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题目:设计带螺纹衬套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一、设计前提:中批生产二、设计内容:1.零件图1张2.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1套三、课程设计工作计划第一周周一、二:绘制零件图第一周周三、四、五: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草稿第二周周一、二:修订并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二周周三、四: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第二周周五:答辩四、相关教材及参考书目:1.《机械制造工艺学》,王启平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手册》、《机械制造工艺学设计手册》、《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等指导教师签字:系主任签字:年月日序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进行了生产实习、学习完大学的全部基础课程及机械制造工艺学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希望能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的训练,希望在设计中能锻炼自己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本次课程设计来说,会熟练地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的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及合理安排工艺路线等问题,以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另外,还要学会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由于本人能力有限,设计尚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教。零件的分析零件的作用,分为普通型和锁紧型两种,是有高精度菱形截面的不锈钢丝精确加工而成的一种弹簧装内外螺纹同心体,锁紧型是在普通型的基础上增加一圈或几圈锁紧圈。钢丝螺套镶入铝、镁合金、铸铁、塑料等低强度工程材料的螺纹孔中,能形成标准的M,MJ螺纹!具有连接强度高、抗震、抗冲击、和耐磨勋的功能,并能分散应力保护基体螺纹钢丝螺套还可以在原机体上的螺纹脱口或乱呀时,作为修复手段,不需要加大螺丝尺寸!能快速有效的修复到原始状态,而不至造成整个机体报废,修复快速经济。零件的技术要求带螺纹衬套的主要表面是内孔的梯形螺纹和外圆表面,直径为和直径为的外圆表面,采用过渡配合与压板相配合。直径为的外圆表面与羊眼螺钉和手轮相配合,其表面粗糙度均为。零件的工艺分析带螺纹衬套零件通过在零件图纸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一共有两组加工表面,现将这两种加工表面分述如下:以∅42轴的轴线为中心线为基准的加工表面,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的轴及其的倒直角,尺寸为,长度为的轴及的倒圆角。尺寸为,长度为的轴及的倒角。与同轴的左的梯形螺纹孔。及上下端面的两个倒角。主要加工表面为、、左的梯形螺纹孔。以轴的外圆母线为基准的加工表面,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2个对称的,长度为17mm的螺纹孔。对零件的材质及机械加工工艺性进行分析零件的材质根据零件在工作过程中要受到较大的磨损,提高其工艺性能和使用寿命等,选择材料为的毛坯棒料。机械加工工艺性车削:粗车、半精车、钻孔、车螺纹钻削:钻孔、攻丝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考虑到内螺纹常因种种原因而损坏,如脱扣,烂牙,磨损,腐蚀,生锈等等.内螺纹损坏有时会造成严重损失,轻者影响装配过程和装配质量,重者能造成整个大件报废.钢丝螺套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一般,故采用砂型铸造。工艺规程设计制定工艺路线工艺路线的制定,根据带螺纹衬套的实际工艺分析,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得到妥善的保证,可以考虑使用车床和钻床,并尽量使工序集中,这样不但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提高其加工精度。此外,还要考虑经济效果,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工艺路线方案:车端面车外圆表面,长度为20mm。半精加工后,在的端面处倒角。车的外圆表面,长度为25mm,车倒圆角。车∅46mm的外圆表面,长度为8mm。倒角。车的内孔,长度为55mm。车右端面倒角。车梯形螺纹左,长度为52mm。在51mm处切断。反向装夹,倒角。倒角。与手轮配合,钻的孔,长度为17mm。攻丝,长度为17mm。选择定位基准选择粗基准时,应遵循:如果必须首先保证工件中某重要表面的余量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