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19页共NUMPAGES19页第PAGE\*MERGEFORMAT19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9页1.导论2文献综述2.1关于服装零售企业的存货管理研究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人类社会处于物质产品相对匾乏的时期,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应,因此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扩大生产量上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当时的存货管理理论和现在的存货管理理论是不同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货品保管的安全,没有成形的理论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和革新,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进化到买方市场。顾客需求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随后企业也与之相适应,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渐渐地,存货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开始凸现出来,存货管理理论也因此诞生了。最早的存货管理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起源于一个关于确定银行保持多少现金流的问题。1915年,Harris对银行货币的储备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个货币库存模型,设立了一个确定最佳货币储备量的公式。这个模型成为了存货管理模型的鼻祖。1934年Wilson重新得出了Harris的公式,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经济订购批量公式(EOQ),或称为Harri:公式6。这就是存货管理理论的初始研究成果。随着物流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发展,存货管理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真正的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的存货管理理论逐渐形成。期初的存货理论是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存货管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和理论框架,主要研究成果有:Whiten在1957年撰写的TheTheoryofInventoryManagement一书;Arrow等在1958年撰写的StudiesintheMathematicalTheoryofInventoryandProduction一书;以及Moran在1959年撰写的TheTheoryofStorage一书。这些书籍形成了现代存货管理理论的雏形,也促进了研究者开始对存货管理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随机或非平衡需求的存货管理模式的研究,如Wagne:等(1958)的6周永务、王圣东.((库存控制理论服装零售企业存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ynamicversionoftheeconomiclotsizemodel”;Veinott等(1965)的“Theoptimalinventorypolicyforbatchorderings”等。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存货管理理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研究单个企业这个领域,开始将关联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研究范围,最成功的研究成果是关于供应链的研究。因此,存货管理理论形成了两大类的研究理论:独立需求的存货管理研究和关联需求的存货管理研究。独立需求的存货管理研究是研究由企业外部市场需求决定需求量的存货管理,例如商品、产成品、直接销售的半成品等;关联需求的存货管理研究是研究由独立需求存货的需求而决定需求量的存货,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独立需求的存货管理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Harris的经济订购批量公式(EOQ)理论,在此基础上很多研究学者作了扩展性的研究,例如:Hadley和Whitin(1963),Max和Candea(1984)以及Tersine和Toelle(1986)等从销售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类增加量价格折扣EOQ模型;Martel和Gascon(1998)提出了一个带有变化价格和依赖于价格库存保管费用的动态批量模型。关联需求的存货管理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呈现出多样的研究成果。主要的研究成果有:Josephorlicky(1975年)撰写的MaterialResourcePlan一书,这本书标志着物料需求计划理论的形成。‘这是一种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品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品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时期为时间基准的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品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一种工业制造企业内物资计划管理模式7。丰田汽车公司副总裁大野耐一(1953)创造即时制运作(just-in-time,JIT),JIT是将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并且只将所需要的零件、只以所需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上a0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存货管理理论被引进到国内,国内的学者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存货管理理论。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对运杂费、采购单价、保管费、订货费等相互之间的综合平衡关系的基础进行分析,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李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