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36优待抚恤事项受理指南崇明县民政局编制二〇一二年三月伤残人员受理事项一、评定残疾等级1、评残的对象范围:(1)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的退役军人;(2)因战因公负伤时为国家机关行政编制工作人员;(3)因战因公负伤时为授予警衔的行政编制人民警察。2、申请评残需要提供以下材料: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材料(1)本人申请:说明参加工作或入伍时间,退役和离退休时间,负伤时所在单位(部队)、职务,致残时间、地点、原因、部位,以及现在残情等情况;(2)退役军人应交有效退役证件;(3)申请人本人近期免冠正面二寸半身彩色照片四张(人民警察须着制式服装);(4)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5)县级医院以上根据申请人目前残情开具的《病情证明书》;申请人档案管理单位应当提交的材料(7)申请人档案管理单位经审查后,给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民政局出具同意其评残的报告;(8)审查报告应单独开具并加盖审查单位公章:(9)申请人的人事档案中有关因战、因公负伤的记载或原始病历;(10)申请人负伤时直接目击者的证明;二、调整残疾等级1、申请人应当递交的材料(1)申请人书面申请说明现残情加重情况;(2)县级医院以上根据申请人原伤残部位目前残情开具的《病情证明书》;(3)申请人本人近期免冠正面二寸半身彩色照片四张(人民警察须着制式服装);2、申请人档案管理单位应当提交的材料(1)申请人档案管理单位经审查后,给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民政局出具的同意其调残的报告。三、证件破损换证1、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材料(1)本人申请,说明本人基本情况、并说明证件损坏的时间、地点、原因。(2)本人近期免冠正面二寸半身彩色照片四张(3)已破损严重(内外页缺损、字迹或印章不能分辨),确不能继续使用的伤残证件。(4)由申请人的档案管理单位核实后出具的同意换证的证明。四、证件遗失补证1、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材料(1)本人申请,说明本人证件遗失的时间、地点、原因及伤残证件遗失作废声明登报情况(刊登时间、报纸名称、版面);(2)本人近期免冠正面二寸半身彩色照片四张;(3)刊登《伤残证件遗失作废声明》的解放日报或文汇报或新民晚报的原件。(4)申请人的档案管理单位核实后出具的同意补证的证明。五、伤残人员外地迁入换证1、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材料(1)本人申请,说明本人参加工作或入伍时间,退役和离退休时间,负伤时所在单位(部队)、职务,致残时间、地点、原因(包括负伤时工作状态和具体负伤情节)、部位以及现在残情等情况等基本情况、户籍迁移(含落户)情况、就业、家庭成员等的基本情况;(2)本人近期免冠正面二寸半身彩色照片四张(人民警察须着制式服装);(3)户口簿复印件或户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4)伤残证件原件;(5)无工作单位人员,应提供落户后所办本市劳动手册或乡镇街道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无工作单位、无社会保险关系的证明。2、申请人迁出地民政部门应当递交的材料(1)申请人迁出地民政部门出具的伤残人员关系转移证明;(2)迁出地民政部门保管的伤残抚恤管理档案材料,如评定、调整伤残等级、恢复伤残抚恤、换补证审批材料等;(3)双重或多重身份的残疾军人(同时又是复员军人、烈士遗属等)还需有相关审批材料;(4)以上材料必须由户籍迁出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密封后函寄至迁入地民政部门。3、申请人的档案管理单位应当递交的材料(1)申请人的档案管理单位审查后出具是否同意换证的报告。六、残疾军人从部队退役转入本市换证1、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材料(1)本人申请,说明本人参加工作或入伍时间,退役和离退休时间,负伤时所在单位(部队)、职务,致残时间、地点、原因(包括负伤时工作状态和具体负伤情节)、部位以及现在残情等情况等基本情况、退役及落户情况(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军队退休在编职工还须说明移交地方管理情况)、就业、家庭成员等的基本情况;(2)本人近期免冠正面二寸半身彩色照片四张;(3)户口簿复印件、户籍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4)申请人伤残证件;(5)本人转业证或退伍证、复员证、军队离退休证等退役证件;2、申请人的档案管理单位应当递交的材料(1)评定伤残等级的原始审批材料;(2)申请人的档案管理单位审核后出局同意换证的报告。七、伤残军人配偶、未成年子女户籍异地入户1、残疾军人配偶及子女异地入户书面材料(1)本人申请:明确提出申请事项(异地入户)写明入户原因;(2)户主同意接受的书面意见(户主是否同意接受);(3)当地村委会、乡(镇)政府出具的证明;(被投靠人是否当地居民)(4)当地派出所出具的申报人员全家的户籍证明;(5)随迁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