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陆路交通工具发展简史轿子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轿子,形制不同,名称各异,有“八扛舆”、“版舆”、“篮舆”等。盛唐时期,轿子的种类比魏晋时期要丰富许多。比如皇帝所乘的“步辇”,王公大臣所乘的“步舆”,妇女所乘的“檐子”,民间通用的板舆各种各样。至宋,轿子的款式、质地日益讲究,并根据地位的尊卑,制定了坐轿的等级制度。的座轿皆称辇,皇后座轿则称龙肩舆。宋代乘轿人已不限于王亲贵族,许多平民庶人、富商大贾也多乘轿。乘轿之风大盛是在南宋,轿子正式列为迎送官员的交通工具。及至明,轿子又有“显轿”与“暖轿”之分。显轿也叫“凉轿”,民间则称“山轿”。清朝对乘轿有严格的规定,单就皇帝而言,在什么场合乘什么轿子,都有制度限制,不能违反。皇帝的轿子皆称“舆”,分礼舆、步舆、轻步舆和便舆四种。其时,四人以上抬的轿通称为“大轿”,二人抬的轿俗称“小轿”。马车在商代晚期时辗转传入中国。马车在中国起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代马车除作为战争工具外,主要为王公贵族出门乘坐,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北方一些城市普通人家仍然不敢擅自乘用马车。但是,在华洋杂处的上海滩却是另一番情景,洋人才是租界真正的主人。19世纪50年代,马车是上海租界中少数外侨的代步工具,有时也作为闲游消遣之用。这些西方式样的马车为金属所制,行驶速度很快,车上可坐四五人。到70年代初,马车增多,租界内开始出现了经营出租马车的马车行。从此,马车逐渐由私人代步工具发展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当时主要为中上层人士所雇乘。20世纪初,马车在上海已十分盛行,并出现了一种装有钢丝橡胶轮的小型马车,可由乘车人自己勒缰,因而迎合乘坐者的心理,曾风行一时。。以后,随着电车、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行的开办及黄包车行盛行,马车业逐渐衰落。骆驼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我国人民就用骆驼作为通向西域的交通工具。骆驼是荒漠半荒漠地区,尤其是沙漠地区的主要的骑乘工具,也曾被广泛用于沙漠考察等工作。骆驼虽不善于奔跑,但其腿长,步幅大而轻快,持久力强,加之其蹄部的特殊结构,因此,适合作为沙漠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短距离骑乘时,双峰驼的速度可达10~15千米/小时,长距离骑乘时,每天可行程30~35千米。牛车从东汉末年开始,牛车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着实风光了四五百年,这其中的缘故,自然和舒适有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发明了牛车。秦朝以前的牛车走的比较慢,颠簸的程度较马车自然要减轻许多,扬起的尘土也少的多。再者,牛车车厢较大,坐牛车既有车篷,又对车厢加以围挡,人坐在里面,别人看不见,可以自由坐卧。于是从东汉末年起,一改以前对牛车的轻视,牛车逐渐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这里所说以前对牛车的轻视,是指东汉中期以前,牛车都被视为低级别的车辆。据《史记》记载,西汉刚建立时,因为多年战争的原因,马匹奇缺,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一些官员被迫委屈乘牛车。东汉初年,牛车不被重视的局面仍没有改变,从东汉末年起,随着牛车“身价”的提高,其装置也有了变化。据记载,当年有的大官不仅坐牛车,还亲自拿着鞭子驱赶牛车,如同今天一些人开私家汽车一样,官员过了把赶车瘾。对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架车,更多的是感受了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源远流长。驴?在农村还可乘骑赶集,适于山区驮运及家庭役用。据研究,我国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殷商铜器时代,新疆莎车一带已开始驯养驴,并繁殖其杂种。自秦代开始逐渐由我国西北及印度进入内地,当作稀贵家畜。约在公元前200年汉代以后,就有大批驴、骡由西北进入陕西、甘肃及中原内地,渐作役畜使用。列车(火车、轻轨、地铁)近代中国,主要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1958年,中国研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机车。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但目前我国的高速列车还处于研制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段距离。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每年都有着许许多多的群众乘坐火车,尤其到了春节的时候,火车更是一票难求。火车相比飞机来说,价格低廉,安全性高,因此我国大量群众选择火车作为交通工具。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现在。地铁与轻轨因为便利和价格便宜也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了自行车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内华洋杂居格局形成之后,自行车在此时登陆上海滩。按自行车发展史来看,此时自行车在欧洲也是新创,仅几年后就已传入上海,可见其引进速度之快。随着上海外侨的不断增多,自行车数量也不断增加,到1897年上海已经有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