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总结(十五篇)“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总结篇一一、培训目标1.通过培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2、积极开展网络知识普及,使教师依托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教研与学习。3、使每一位中青年教师拥有自己的博客,积累与交流教育感悟。4、鼓励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培训对象学校全体教师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组,分别进行培训。三、培训原则:1、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按需实施,分类指导。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四、培训时间:每周二中午:初级组每周四中午:中级组五、培训内容初级组:(授课:华梁刚)1、班班通基本使用(安全使用)2、word基本使用、图文混排。3、ppt幻灯片基本制作,学会简单课件制作。4、excel20xx电子表格制作及数据的录入、整理。中级组:(授课:袁斌)1、班班通基本使用(安全使用)2、网络资源的下载(图片、动画、视频及文字)3、图片、音乐、视频素材的简单处理与加工4、网站信息发布、微博使用。六、组织形式集中在二楼教师阅览室进行七、培训要求:1、提高信息技术意识,真正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我们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将信息意识灌输到教师的头脑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有机的融到一起。2、加强技能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是基础,也是关键。在今年的培训中,我们结合学校教学和教师实际,主要培养教师对offcie20xx的使用水平。3、参培教师要遵守请假制度,有事履行请假手续。4、按时出席,不迟到,不早退。5、集中培训时,关闭手机,在老师授课过程中,教师之间不准互相说话,要求教师认真做好笔记。6、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按要求进行练习,不要做与培训无关的事。7、遵守机房一切规章制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总结篇二经过几天的学习,我认真梳理了第一阶段必修课的内容,了解了第一阶段总共有三个维度的学习任务,理清了学习的模块内容和思路,这有助于我纵观全局,总体把握培训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甘州区辅导教师张传军的指导计划,特制定本次个人培训研修的计划。第一阶段:能力测评、选课指导与学习共同体建设学习时间:20xx-01-15至20xx-01-24学习目标:登录自测、测评选课、加入工作坊学习过程:1.登录注册,进入个人空间,体验网络研修学习功能环境。2.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3.进入个人空间,根据选课指南选课。4.阅读“教学计划安排表”和考核要求,了解明确项目整体安排与要求。5.加入工作坊,建立学习共同体。第二阶段:聚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网络研修学习时间:20xx-01-25至20xx-04-24学习目标:学习理念篇、热点篇、技术篇、方法篇和案例篇课程内容学习过程:1.课程自主研修(1)重构知识,提升素养——理念篇研修(20xx.1.25-1.31)(2)关注前沿,开阔视野——热点篇研(20xx.3.1-3.6)(3)触摸技术,整合教学——技术篇研修(20xx.3.7-3.20)(4)聚焦能力,精练技能——方法篇研修(20xx.3.21-4.10)(5)创新教学,重塑课堂——案例篇研(20xx.4.11-20xx.4.24)2.参与课程bbs“主题研讨”及问题讨论3.发表研修日志,完成考核作业,针对作业开展作业指导与互评4.工作坊研讨活动5.信息技术应用能手经验分享活动6.参加微课程大赛(从现在开始着手设计微课)第三阶段:校本研修实践学习时间:20xx-04-25至20xx-05-22学习目标:校本研修实践阶段学习过程:1.20xx年4月25日-5月4日在本校完成一次信息技术应用专项技能测试考核,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巩固与提高。2.20xx年5月5日-20xx年5月31日(1)在本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活动,提交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在校内完成一次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课堂教学,促进“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训练与达成。第四阶段:研修成果荟萃学习时间:20xx-05-23至20xx-05-31学习目标:研修成果展示与总结学习过程:1.课例分享、交流活动(1)研磨的课程制作成微课例上传至平台。(2)以个人或学科工作坊为单位提交。(3)线上同伴互评、专家课例点评2.研修成果上传、分享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