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杜牧诗歌的数字艺术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数学大国,中国的诗歌和数字结合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现象。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歌都使用了数字,特别是在唐诗中,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特别是近体诗成熟之后,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创作了较多的以数字入诗的诗作,但在唐代的诗坛中,在诗歌中娴熟运用数字,并且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的诗人首推杜牧。一、杜牧善将数字入诗在杜牧的诗作中,数字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不仅很多诗歌中出现了数字,而且有很多诗歌都是在一首诗中好几处出现数字,如:“腾阁中春绮席开,拓枝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斜晖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三)在这两首诗中,每首诗歌中都用了四个数字。据岳麓书社集部经典丛刊杜牧集,得杜牧诗共计约四百五十余首,其中有数字的约有二百六十五首,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这在其他的诗人中是极少见的。唐贤清雅集评杜牧题齐安城楼云:“此诗须善会,若无渠气骨,更是算博士。”关于杜牧善以数字入诗这一特点,前人早有所注意,如何文焕在历代诗话中云:“旧称牧之好用数目,如二十四桥之类是也。”今人王淑均、朱碧莲在杜牧诗文选注前言中也称杜牧“善于将数字入诗”等等,这些资料都表明了杜牧在数字应用上的艺术技巧。二、杜牧将数字入诗的原因(一)中国早期诗歌中存在的以数字入诗的手法的影响。在诗歌中应用数字,这并不是杜牧的独创,在他以前的诗歌中就有以数字入诗的现象,这种以数字入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的诗歌就出现了大量的数字。此外,还有其他的很多作品同样也存在着以数字入诗的现象。(二)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中国古典哲学特别重视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一”是数之始,又是万物之源。所以数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始终是它的基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象数之学,以数字、图象符号来解说宇宙中万物之变,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古典诗歌的创作,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和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三)数字的表现功能的影响。数字在最早出现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计数,这就使得数字必须具备准确性、直观性的特点,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字的功能。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中的有些数字往往可以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如:六年仁政讴歌去,柳远春堤处处闻。(寄牛相公)。诗人抓住了数字的准确性特点而加以应用的。(四)杜牧对数字有着独特的敏感。杜牧作为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运用数字的诗人,他对数字在诗歌中的作用有着独特的敏感。韵语阳秋卷四记载:“张祜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杜牧赏之,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故郑谷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由此可见杜牧对诗歌中的数字是有独特的敏感与体会的,所以一见张祜的诗歌便被其所吸引。三、杜牧诗歌中对数字处理的方式及效果数字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性、实指性,因而在现代的一些文体中应用数字最多的大多是一些应用性的文体,而诗歌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体,在诗歌中大量运用数字往往会使诗歌变得平板、枯燥,缺乏诗歌应有的美感。但杜牧的诗歌却相反,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与他在诗歌中处理数字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通过对杜牧诗歌的分析,其诗在数字的处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句间并置式。这种方式是杜牧诗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在杜牧的以数字入诗的诗歌中,采用这种方式的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如:“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之一)二是句中并置式。即在一句诗句中并置几个数字,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依靠数字间的内在联系,将几个数字直接组合起来,中间省去了任何的修饰、连接、交代等一切语言。如:“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感怀诗一首)“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一)。诗人在诗句中将这些数字并置在一起,在情感的表现和渲染上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聚合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三是和典故结合式。这种方式数字中本身就蕴涵了典故。如“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三千客”用“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的典故。“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三)“一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