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税收遵从文献回顾摘要:国外最早系统研究税收遵从的开山派学者是allingham,sandmo(1972),他们主要是受becker(1968)对犯罪经济学的研究的影响,认为纳税人是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做出遵从还是不遵从的决定。为此提出了有名的a-s模型,认为税率提高则纳税人的逃税成本越高,逃税收益就越低,这种情况下纳税人就选择少逃税,倾向于遵从。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税收遵从文献进行研究。关键词:税收遵从;a-s模型一、经典文献回顾在经典a-s模型中,税率对逃税程度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原因如下:(1)从替代效应来看,税率提高,导致逃税收益增加,这一方面使纳税人选择多逃税;(2)税率提高会使税后所得减少,对于风险规避者来说,会选择少逃税,对于风险偏好者来说则是会选择多逃税,也即税率与未申报所得呈正相关关系。征税机关是以税收收入的最大化为自己的行为目标,面对给定征税政策(taxenforcementpolicy),cowell(1985)研究了纳税人的反应,认为其决策会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决定自己花费多少时间在工作上;然后决定如何在合法和非法的活动上分配,也就是决定花多少时间在逃税上。pieerrepestieau,urim.possen(1991)认为:由于逃税机会在不同职业中的不均匀分布,不但会导致纳税人的劳动时间还会影响职业选择。cowell(1985)认为可能会使更过多人选择成为moonlighter。后来对a-s模型的修改不大,都只是在不断放宽假设,使模型的适用性更强。如mayshar(1991)将逃税和避税都视为一个整体考虑进税收反应模型。这个模型比之前yizhaki(1987)没有考虑将合法的避税考虑进模型也是一个改进。feldmanandkay(1981)认为逃税和避税都是使政府税收收入减少,税收反应模型不考虑进去的话,对现实中逃税行为的解释能力就不够,所以在他们看来不必将逃税和避税分开来考虑。mcbarnet(1992)也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微弱,因为无论从政府收入还是社会公平来看,两者都是对减少纳税有一样的效果。heandli(1996)指出很多国家在税收实践都有专门的反避税条款,在对待两者的态度差不多一样cremerandghavari(1996)将隐瞒技术引入到a-s模型中,纳税人隐瞒少申报应纳税所得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他们继续对稽查概率这一变量的决定因素扩展,把它看成是为申报所得的绝对,相对规模,为隐瞒所得所承担的成本的函数。二、影响税收遵从的因素1、纳税遵从成本。sanford(1981);slemrod(1989)都指出在工业化国家遵从成本达到了全部税收收入的10%以上,纳税遵从成本的增加导致纳税人觉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对政府满意度下降,为规避高的遵从成本,于是选择偷逃税作为抗议,并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也就得出结论税收遵从成本与税收不遵从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2、其他纳税人的行为。irs的charlesrossotti曾说过:“如果纳税人开始相信其他纳税人都在逃税,那么他将无法抵挡住通过逃税来减轻自己的负担”(weissman2001)。roth,scholtzandwitt(1989)认为社会因素在纳税人的决策行为中占了基础的地位,benjaminiandmaifal(1985);gordon(1989);mylesandnaylor(1996)研究了纳税人“耻辱感”的程度轻重也受其他纳税人的影响,并将这中从众心理称为是“不遵从瘟疫”(noncomplianceepidemic),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逃税,纳税人选择逃税所带来的耻辱感会减轻,最终这种不遵从会向整个社会蔓延。3、纳税人态度及纳税风气(taxmorale).richardm.bird等人(2004)将纳税风气定义为出自本能的付税行为。larsp.feld,&brunos.frey(2002)的定义是:处于通过付税来贡献社会的道义责任。sherryxinli(2010)的研究发现单一民族国家的纳税遵从度要比多民族国家高,而且征税成本也较高。而且还研究了社会认同感和纳税遵从度的关系。三、提高纳税遵从度的措施由纳税不遵从带来的偷逃税的问题不仅带来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还影响了税制的公平。国外很多文献研究了抑制纳税不遵从行为的方法。pappandtakats(2008)的研究发现,小幅度的税率降低会使纳税人的行为发生改变:1、提高纳税人的自我宣告的诚实度(self-declaration),使税基扩大;2、提高纳税风气,增进纳税的意愿。因为降低税率可以直接减少纳税人的实质成本,还可以降低纳税人的心理成本。scotchmer(1987),sanchezandsobel(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