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后进生大多数是人为制造的后进生,其实是应试教育中单一评价标准的产物,用分数论高低,抹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如果多元评价学生,许多学生都能摆脱“后进生”这顶帽子。一、后进生大多是人为造成的一般所说的后进生,是指学业或品行相对落后的学生。后进生还有诸如“潜能生”的称呼。单纯的学业后进生或者品行后进生,可能逐渐变成学业、品行都后进的学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禁锢下,许多家长和老师心里仅仅把成绩差的学生认定为后进生。而另外那部分学生,即使其他方面发展稍差,但只要成绩还行,也就“一俊遮百丑”,被认定为好学生。因此,基本可以这样认为:后进生,其实是应试教育中单一评价标准的产物。如果多元评价学生,许多学生都能摆脱“后进生”这顶帽子。不少学校以各种名义将后进生单独编班,形成事实上的后进班。一些教育专家呼吁取消按成绩分班,认为这样人为地造成等级差别,有违教育公平。然而,若不改变用分数和升学率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现状,按成绩分班的现象还会继续存在。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来看这种分层分班的问题。分层分班,可能会使部分学生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甚至会使执教后进班的教师也被分为三六九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后进班内部,教师如果能抛开成绩标准,借机实施素质教育,则可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当然,这需要执教后进班的老师更新教育观念。如果老师仍以分数论高低,仍将会让学生“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甚至将后进生转变成为问题生。除极个别学生是由先天性原因导致后进外,绝大多数后进生在智力上都是正常的。那么,他们为何后进呢?二、谁是造成后进生的那只手第一,失败的家庭教育是造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在与后进生的长期相处中,笔者发现:多数后进生都来自问题家庭,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有的是因为隔代抚养,老人对孩子非常溺爱;有的是因为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家庭教育能力;有的是因为家庭教育观念不当,对孩子期望过高,揠苗助长;有的是因为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是因为家长控制欲强,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等。这样的家庭教育,往往导致孩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产生偏差,表现为是非观念不清,自律能力差,缺乏安全感,学习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学习成绩和心理品质相对落后。第二,学校教育不当也对造成后进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学校在师资、评优指标甚至教师奖金的分配上,都重点照顾“学优班”,有意无意忽略后进班;或者降低对后进班的要求,只要不出事就行。分层分班的目的,不是为了优化教学,而是用牺牲后进班的手段保全学优班,甚至保全学校领导和学校的所谓面子。这些做法显然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另外,部分教师的职业操守不高,专业能力不足,班级内部教育有失公平,教师喜欢学优生,照顾学优生,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没有及时帮扶。有的教师感觉教育后进生难出成效,没有“奔头”,于是得过且过,更加剧了后进生的后进速度。第三,社会环境对后进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学校周边不良青少年对后进学生影响很大。坏习惯的形成比好习惯的养成容易得多,这些“坏”榜样,很快会在学生同伴中影响更多的人。另外,游戏厅、网吧等的管理是否规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三、改变后进生靠什么弄清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也就能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转化工作。进行有效的家长培训,从妊娠期开始,到幼儿园、小学、中学进行相关“家庭教育”的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育儿知识和能力,以避免或减少家庭教育的偏差。家长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以便有效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作为学校,应该避免带有教育歧视的分层分班,真正实现均衡分班。如果实在要分层分班,应该将优秀的师资向后进班倾斜,将评先评优的政策向后进班的老师倾斜,在学校形成以带后进班为荣的氛围。是否关注、怎样教育后进生,是评价学校对教育能否有担当的试金石。作为教师,面对后进生,要有足够的爱心、勇气、耐心和教育能力。要看到执教后进班是大有作为的,魏书生、李镇西等不少名师都是从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实现专业成长的。教育后进生并使其有所转变,更能让教师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多年后,最懂感恩的学生,往往是当年的后进生;多年后,发展变化最大的,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当年的后进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要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对学生下定论。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持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后进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树立自信,发现自己的长处。设法激发其学习动机,优化其非智力因素。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努力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后进生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借助同伴关系,使后进生在班级互动中改变自己。最要紧的,应该是对后进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天生一人,必有一人之业”,让学生感到被需要,从而产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