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公共艺术教学于小平公共环境中的艺术存在已有数千年,诸如东、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建造的宫殿、庙宇、集市、广场、陵墓等公共设施,其中均有大量丰富而不乏精美的艺术品与综合性的艺术装饰,然而真正现代概念的公共艺术的出现才几十年。二战以后,殖民地人民纷纷独立,人类的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公众的权利逐步受到尊重;后现代艺术的出现和它开放的思维对公共环境中艺术问题的影响与介入;现代城市化建设方兴未艾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历史性的机遇均催生了现代形态公共艺术的产生。对“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其实也是多层面的,主要观点有:强调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公民权利和公众意识的尊重与表达,认为它不是那种被简单理解的“公共场所的艺术品”,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它的作品应该是一种“公共精神”的物化形式;也有强调它是公共环境中现代形态的艺术构造,它本身就面对公众人群,不一定非要以大众生活或大众口味来赢得大众,而对载体的研究可能比概念讨论更有意义等等。但有些认识是共同的,即理念上的“公共性”和实施中的人性化;承认理念与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对当代公共空间中新型艺术产生可能性的关切与相关实践,总之,上述观点并不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可能恰恰存在互补与依存的关系。我认为公共艺术教学在对“公共性”认同的前提下,就是要着重研究与挖掘公共环境中的各种视觉可能性,并转换成可以传授的知识体系。有文章说“公共艺术”不能教,我想这当指公共艺术中的“公共精神”不是用固有的艺术教学理念所能达到和解决的,或者他认为这不是一个艺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总之,这提醒了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式、课程体系等可能不足以培养当代形态的公共艺术人才,公共艺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必须围绕培养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和较高综合素质与较好社会沟通能力的,能够掌握或了解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现代科技手段以及富有当代审美意识的,具有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并不断关注新现象、思考新问题的人才。由于公共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对其驾驭者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敏锐的政治直觉和对现实生活深切的体察能力,他可能是一个策划者、指挥者并兼艺术造型或研究方面的专家。其实公共艺术的类型与形态在当下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绝不仅仅是通常概念中的雕塑家和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所能涵盖的,必须要培养一种更为综合的人才,来针对这种艺术疆域新拓展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社会整体文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趣、生活概念都在悄然改变,新科技、新材料的层出不穷,在概念问题解决之后,往往对新手段的反应速度就决定了新理念新形态艺术的创造,往往就是手段决定结果,公共艺术更是如此。所以,公共艺术人才培养完全是可以通过现代教育的途径,通过引导、培养、训练来达到的,这需要我们经过深入的研究、缜密的分析,进行系统的学科梳理、分类,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完善授课方式,这就是教学。从形态学上来说,广义的公共艺术因为过于空泛与庞杂而失去了作为学科设置的可能性,狭义的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造,如一定要细分的话,它可能包括一定的空间经营、景观造型与城市家具设计等,通常应当是兼而有之、融为一体。传统的城市雕塑往往以雕塑为中心,只注重个体与周边的关系;一般的环境与园林设计对待空间的态度往往偏重于功能和时尚,它的审美理念不具有更多的文化思考与视觉创造。公共艺术是以当代艺术的理念和手段来对待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问题与文化项目的实施,它借鉴人类历史中的各种文化艺术成果、综合利用多种社会资源,同时,以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作为自己的研究和创作对象,以建构新型的赋予浪漫与智慧的人类生存空间为己任,这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历史的恩赐!2006-4-30于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