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8页税务局应用税收机制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方案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的增长而变得日趋严重。过度采伐和放牧使森林、草场等植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草场的退化,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迅速发展,使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骤增,加剧了对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世界各国不断探讨运用各种手段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尤其是应用税收机制和手段成为许多国家环境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本国和本地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应用税收机制和手段提出一些利于节能减排的建议,以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仍很严重,特别是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国耕地、淡水、能源这些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大气、土壤等到污染严重,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状况和能耗问题,国务院下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以产业化的方式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外商投资节能领域、制定鼓励节能减排的财政和税收政策。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1.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少,能源供应紧张,资源供求矛盾越来越大。据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亿吨,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32年。1993年起,我国石油生产开始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年中国原油进出口出现逆差,石油进口量从l996年的4536.9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1.027亿吨,进出口逆差从-1840万吨扩大到-8130.1万吨,2004年原油进口超过1亿吨,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超过40%,如果我国国民经济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则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国内原油产量最多只能以2%左右的速度增长,国内生产的增长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我国石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对外依存度进一步加大。2.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十分严重。我国能源效率约为3l.2%,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相差约l0个百分点。中国工业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而美国、日本则为5o%;中国每单位gnp的能耗量是日本的5.3倍、美国的2.3倍。我国每生产其万元的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资源的总回收率只有30%左右,与世界水平相比要低2o个百分点,每年有300万吨的废钢铁、15万吨的有色金属、30万吨的橡胶、100多万吨的烧碱、600多万吨的废纸等没有回收利用。3.环境污染严重。(1)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一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据1998年国际卫生组织对全世界各大中城市的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全球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中,中国占据7个。全国640多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二是水污染加重。中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总体上呈加重趋势。水污染通过直接(饮用)或间接(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并对工农业生产构成威胁。(2)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一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蚀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4.26%。二是草场退化。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l/3,并继续发展。三是森林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严峻的资源环境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放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节约能源,高效利用资源,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