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二地理限时练(8)命题:赵栓柱审题:杨新乐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1~3题。1.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A.内圆B.外圆C.箭头①D.箭头②2.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A.废弃物B.生存空间C.物质和能量D.消费活动3.若箭头④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③表示()A.全球气候变暖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C.极冰融化D.海水膨胀4.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结果的是()①某工厂把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地带垦荒,火山喷发,喷发物毁坏了农田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养成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④5.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③②④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6~7题。6.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7.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8.下列做法中,符合尊重和善待自然原则的是()A.加快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B.全面停止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利用C.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与抚育相结合的利用方针D.降低世界居民的消费水平,以节约自然资源9.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下列选项符合正确环境伦理观要求的是()①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②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③经济发展应尽可能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④人类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应保持在环境承载量的范围之内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④D.②结合下面材料,回答10~12题:2010年6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参事室联合主办的“2010中国绿色经济论坛”今日在北京召开,论坛围绕绿色工业发展战略、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高耗能行业绿色进程、低碳技术支撑绿色发展等主题,深入探讨如何推动中国绿色工业发展。10.我国工业生产中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下列属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①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②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③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④环境污染严重,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1.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②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情况③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3.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抉择。材料二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材料三(1)读材料二,分析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材料三,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________。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3)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