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转化语文学困生发表时间:2010-9-3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毛凤琴[导读]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自身的特点,转化语文学困生难度更大。毛凤琴(渠县望溪初级中学四川渠县635200)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自身的特点,转化语文学困生难度更大。学困生的产生有自己的原因,然而更多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原因造成的。那么,作为我们语文教师针对语文学科特点,该如何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呢?1.心理上帮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学困生需要关怀与尊重,信任与鞭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自尊自爱之本。1.1解开他们的心锁。让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倾听他们的声音。主动找学困生交谈,以我们的主动换取他们的主动,使他们愿意接受你的帮助和教诲。我在教学中就一直鼓励学困生把自己的疑惑和想对老师说的话都说出来,如果写信不想留姓名就不留,这个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困生少了面对面的压力,也没有了让别人知道的尴尬,渐渐就能大胆地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在给老师的信中或日记中说出来了。1.2给他们客观的鼓励。课堂应有学困生的声音。首先,教师的心中应该有学困生的地位,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照顾到学困生,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读写字词,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还有在学法设计上,尽可能设计几个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获得锻炼的机会。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要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再次,可以运用“你能行”的心理暗示的手法,间接地激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重树学习语文的信心。对后进生应多表扬,多鼓励。1.3开展帮困助学行动。让学困生和优秀生交往,那么学困生会受到优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我们要以身作则,带头确定一个帮困对象,然后教育和引导每个优秀生开展“结对子”帮困助学行动,积极主动地和学困生共学习、同玩耍,让学困生觉得生活在班集体中,生生之间是平等的,完全没有必要自卑。我在教学中就经常尝试让优秀生帮学困生过生字词听写关,帮助他们改正作业错题,检查他们的背书情况等,甚至让个别优秀生和中下生同桌,学困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熏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2.方法上指点2.1降低目标,因材施教。依据学困生的认知基础、能力,因材施教,提出适度的要求,遵循“低起点、小目标、分阶段、常更新”的原则。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尝到甜头。比如,批改作业时适当降低标准,人为拉近与优秀生的距离,让他们觉得离好成绩并不遥远;测试前先辅导,让其掌握好有关知识点,使其体会到有耕耘才有收获;启发引导学困生回答较为简单的问题,或是课前有意私下透露要提出的问题,让其先做准备,在课堂上回答得胸有成竹……这些事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的重要途径。二是要因人而异,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学中对学困生放低要求,从最基础抓起,对他们进行基础知识的补缺和学法指导,还要重视作业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师不能以分数低来伤害学生,应淡化分数。对平时成绩不合格者,不在班上公布,而是找到他们进行个别交谈,帮助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2激发语文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学得好。丰富多采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因此我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在语文教学中贯穿这些,学生有物可爱了,有话可说了,有情可抒了……2.3拓展读写空间。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是课外,没有课外阅读是学不好语文的。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为了更好地引导学困生阅读和作文,我定期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手抄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思路就很容易打开。总之,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用爱,而且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同时还要有特别的耐心、信心、毅力,不仅要反复抓,还要抓反复。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任务,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6-20-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