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浙江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年修订)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一)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三)系统工程、(四)导航、制导与控制、(五)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该学科以浙江省信息处理与自动化重中之重学科为依托,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1995获得硕士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获得博士授予权。本学科现有教授15名,副教授3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1名,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员”的教师6名,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教师4名。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以及国家教育部、省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0余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有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际自动控制著名杂志和学术会议以及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200多篇论文,出版学术专著5部。目前在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相关学科国内外学术现状和研究动态,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阅读交流和初步写作,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与本学科相关的先进研究手段和方法,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具有求实、开拓创新精神的科技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自动化;计算机集成自动化;控制与管理自动化;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调度与优化;计算机网络化控制与远程监控;现代过程控制;计算机先进控制技术;现代电气自动化;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自动化装置;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智能感知;物联网应用;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普适计算;ITS;智能视频分析;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信号处理与融合。复杂系统的先进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网络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数据挖掘与信息集成;工业过程的建模、控制与优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现代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与集成自动化;制造业信息化与智能系统;机器人智能与视觉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智能信息处理;知识挖掘与理解。计算机视觉及模式识别;图像理解模式识别。先进控制技术;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调度与优化;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集成与优化;GPS与导航;随动系统、数字伺服系统;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最短不少于二年。当研究生完成全部学业,成绩优异,要求提前毕业,或因故延长学习年限时,须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导师签署具体意见,学院主管领导审核,报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执行。延长基本学制的硕士研究生从第四学年开始,按自筹经费研究生规定缴纳相应的学费(自筹经费实施办法另见学校规定)。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硕士生课程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部分组成,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应修满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研究生本人情况,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学,鼓励研究生适当选修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并要求研究生至少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的课程(含公共选修课)。学位课≧19学分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学期,2学分)。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学期,1学分)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二学期,1学分)。要求两门选修课程必须二选一。第一外国语4学分(学校分级教学),要求硕士生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译能力。专业基础或专业课:≧12学分;应覆盖本学科范围内若干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非学位课≧11学分公共选修课:≧2学分第二外国语:2学分;管理学原理:2学分;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2学分信息检索1学分知识产权1学分专业选修课:≧9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所有硕士生必须完成。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以教学实践为主,也可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时间不少于四周,0.5学分。开题报告:硕士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0.5学分。学术报告: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5次校内外公开举办的学术活动,其中硕士生主讲学术报告至少一次,1学分。培养方式1.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提倡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旨在使研究生处于良好的学术集体中,博采众长,并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