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康区是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居住在横断山脉、三江流域一带的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省玉树州、云南省迪庆州等地,以操康巴方言为其特征的地域的一种称呼。由于这一带群山巍峨,江河纵横,交通闭塞,故使康巴服饰的地方特色极为浓厚,形成了藏族服饰艺术中的一朵绚丽之花。富有情趣的昌都服饰,以华丽典雅为贵,注重装饰艺术,强调整体效果,色彩对比强烈,故非常鲜明地表现着康区人耿直、强悍、豪放、淳朴的性格特征,反映着昌都人的实用观念和审美情趣,表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作为藏民族文化要载体和外在的表现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该民族的历史传说、道德标准和审美价值。藏族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大襟、长袖、肥大、宽腰。康巴服装除了具备藏民族共同的这些特点外,还在于它有自身的个性特征。首先,康巴服饰较多地保留着远古文化的遗风。藏族先民在远古狩猎时发现,猎物不仅可以充饥,而且兽皮还可以御寒保暖。于是,他们将兽皮披在身上避寒,成为藏族原始服装最初雏型。这说明服装的产生首先是为了御寒,保护身体,便于狩猎等实用和功利的目的。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纺织业的出现,藏族人民除保留柔软性好、保暖性强的羊皮藏袍外,完全用野兽皮来制作的原始服装,逐渐演变为仅用美观大方,花纹艳丽的皮毛镶边藏袍的习俗。这种习俗的形成,是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我们看到康巴人冬季的藏袍上,时常用水獭皮和虎皮来镶边,戴狐狸皮和猞猁皮帽子的习俗时,就知道是远古遗风的留存。它真实地反映了藏族先民从狩猎生活到农耕生活的演变过程。其次。康巴服装更多地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过着游牧为主的生活的康区藏族、自然要选择那些便于起居乘骑和行旅的衣着样式,同时,又由于这里地处高寒地带,冬长夏短,昼夜温差大,故康区藏袍比卫藏一带结构肥大、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具备了御寒性能强、散热方便、夜晚解下腰带可当被褥的多功能特点。当白天阳光充足时,人们便可方便自如地脱掉右臂或双臂,以此来适应当地的温差,也便于劳动。一般讲,女性脱掉双袖后在腰背打个结,而男性将双袖在腹前打个结。以后,脱下衣袖袒露右臂的打扮,由于能显示出康巴人豪放的性格和豁达的风度,故成为昌都服装别具一格的装束衣着法。再次,康巴人最喜欢用珠宝来装饰和美化自己,以此来衬托自己的英姿倩影。康巴人对玛瑙、九眼珠、珊瑚石、琥珀、珍珠、松耳石、象牙、金、银等贵重宝物的装饰品有着特殊的爱好。在四五千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装饰品中有二串项饰,其中一串是由40颗长方形石珠和20颗管状骨珠组成,这种石珠和管状骨珠相互串联的项饰组合法,至今仍是康巴人珠宝串联法的基本格式,而这种格式可以说是与四五千前卡若先民的装饰法是一脉相承的。昌都人把服饰看作财富和美的象征。不少人家里再穷再苦,也为了添置几颗珠宝,会倾其所有,设法求购,以便在众人面前抬起头来。现在一位富裕的康巴男女,最贵的装饰品的价值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元,真是令人膛目结舌。昌都人所佩带装饰品的部位从头顶、发辫到耳、颈、胸、腰、腕和手指。其装饰品包括发夹、耳环、项链、护身盒、火镰袋、针线包、钱包、腰刀、手镯、戒指等众多品种,以金、银、铜、象牙为其质料,镶嵌各种珠宝玉器,精致加工而成。以上所佩带的装饰品,只是形状和数量,以及质地的不同,而无男女性别及部位的本质不同。昌都服饰大体可以分为牧区、农区(包括城镇)、僧侣三大系列的款式。一般讲,牧区服装的衣料较单纯,大都以自养自产的羊皮和用羊毛织成的毪子为衣料,牧区的装饰品,尤其是女性的装饰品,比之农区更加繁杂、贵重,而且从色彩和造型上讲更是艳丽厚重。农区(包括城镇)服装的衣料相对于牧区较多,有皮类、绸缎、毛纺织品。农区的装饰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制作工艺和造型上讲,都比较精致简练,小巧玲珑。僧人服装,大都简单庄重。僧人上身里面穿红色无袖的坎肩,下身围紫红色的僧裙,外面披一件紫红色的袈裟。袈裟一般为宽约70公分,长约身高两倍半的条状披单。披时裹叠于上身,袒露右肩,长及脚面。僧人服装因等级和职位高低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包括衣料质量、颜色、式样,以及僧帽。一般讲,在坎肩上用黄色锦缎镶边或是平时披黄色绸缎袈裟的大都是活佛或高僧。藏传佛教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大教派和萨迦派袈裟的样式和穿着法大体一致。不过噶举派和萨迦派僧人的下裙往往穿白色僧裙。如果从僧帽上区分四大教派,则容易的多,一眼能区别开来。宁玛派僧人的帽子以氆氇为料,帽顶尖长,帽檐向上翻,前面开口,形如莲花状,故称为莲花帽。萨迦派僧人的帽子称为"俄尔帽",帽以红色氆氇为料,帽顶微弧,帽檐两边左右相互对折到正中间呈人字型。噶举派僧人的帽为宽檐礼帽。格鲁派僧人帽形似鸡冠,帽顶有黄色穗须,剪缝整齐,向上耸立,故称之为竖穗鸡冠帽。至于格鲁派的通人冠、噶举派的黑帽和红帽,是属于特定人物或高僧的标志,并非一般僧人可随意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