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高中地理新教材“自学园地”在教学中的运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可以看作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包括课文部分、图表、阅读材料和课后活动等;二是每个单元后的“自学园地”,它包括阅读篇、技能篇和练习篇三部分内容;因该部分是选学内容,故未能引起学生乃至教师的高度重视,大部分教师也仅仅是对其中的“练习篇”加以指导练习,对阅读篇和技能篇不做要求或少做要求。其实,教材中的“自学园地”,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有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现代教育论的观点是主张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着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精神,达到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的“三统一”。虽然在教材的主体部分对上述“三统一”已有充分的体现;但我认为“自学园地”是对“三统一”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落实,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下面就“自学园地”在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的看法。阅读篇——引导学生读一读“阅读篇”共选编了9篇文章:“人类天地观的演变”、“天下第一气象站”、“地球的演化发展”“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交通运输的演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数字地球———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手段”、“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对扩展学生视野,加强对教材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为例,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结合阅读篇中的内容,先拟几道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增加阅读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如: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中国海疆的“四至”;②对照中国工业中心分布图、人口分布图,说说海洋与中国人口、工业城市分布的关系;③增强国民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的重要性等等。在学生阅读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后,可让学生自己回答。除①外,答案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还可对中国海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南中国海油气开发问题、钓鱼岛归属问题等做一些概要说明,这样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和危机意识,更能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可见“阅读篇”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实际“价值”,只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发掘,正确引导学生,肯定会有所收获的。技能篇——鼓励学生多实践“技能篇”共向学生提供8篇文章,其中3篇可作为生活中的地理,以活动课的形式加以实践;另外5篇向学生提供了学习地理比较实用的5种方法或技能,即“制作地理资料卡片”、“分析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数据的表示和运用”、“怎样进行野外观察”、“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等。教师在指导学生每学完一单元的“技能篇”后,应鼓励学生多实践,使之能真正应用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如在学完“技能篇”中的“分析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后,可要求学生对“大气的运动”一节中的有关知识用“知识联系图示”来表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绝大部分学生在参照图2.32“大气热力作用”知识联系图示的基础上,能够绘出“大气运动”的知识联系图:甚至有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能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在图中列出(图中虚线部分)。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运用学过的技能方法,有创造性地独立自主地去实践。练习篇——指导学生做一做高中地理的“练习篇”,一般带有总结性,其特点是综合性强、难度大、份量重,教师在运用“练习篇”时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可全用或选用,也可以补充或重新组织。如高一第一单元《练习篇》第1题,要求学生设计一幅“傍晚一弯月牙挂在树梢”的布景,因“月相及其变化”属选学内容,故对此题可不做要求。但第2、4题是关于“四季形成”、“二分二至”的填图题,属教材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而第3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总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每单元后的“自学园地”是学生拓展视野、获得方法、提高能力的“园地”。只要我们教师精心组织、严格要求,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能力,更有助于我们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