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曾经拥有最被羡慕的企业文化的阿里巴巴公司出现了让人惊愕的腐败丑闻,马云迫切要面对的一个挑战是,那些表面上认同阿里文化但骨子里却不以为然的员工。细雨,西湖,阿里巴巴子公司零星地散落在这个盖有马云烙印的城市各处楼宇之中。近两年来,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司给人们呈现出多种全然不同的侧截面,作为一个年轻的巨头,它一方面奔放热情、志向高远、前景美好、增长迅速;但与此同时它的业务模式一直变幻不定,人员爆发式增长,伴随着无法掩饰的小二腐败、老员工恪守忠诚、外来高管黯然离去。是什么让这家曾经拥有最被羡慕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出现了让人惊愕的腐败丑闻?又是什么让这样的腐败有机会从阿里巴巴B2B公司蔓延到了淘宝、聚划算。马云迫切要面对的一个挑战是,那些表面上认同阿里文化但骨子里却不以为然的员工。影子马云这样的挑战发生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环境出现剧变,这么一大群人要随之转型、其人力结构也需要相应做出调整的时刻。现在,没有一个阿里员工能说出马云在哪里,他的行踪漂泊不定异常隐秘。也许是阿里高管出于对他的保护而故意隐瞒,也许是真的搞不清电话、邮件那一端的马云究竟身在何处——“大多在美国”、“可能在香港”、“好像在北京”尽管越来越少在公众场合出现,但马云仍然占据着媒体的目光,阿里巴巴私有化、阿里和雅虎之间的回购大战、惩治腐败措施3个月前,4月的一天晚上,身在杭州的邵晓锋接到了马云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中要邵晓锋出任“首席风险官”一职,这个电话打了一个多小时——邵晓锋向马云详细了解了他希望自己防范风险的范围、做法等等细节。也许马云眼中看到了阿里巴巴集团正在面临着很多的“风险”,他希望邵晓锋能够帮他在这些风险出现之前就将其杜绝。在布置邵晓锋出任首席风险官之前,马云就上收了阿里集团的人力资源权。马云正在试图增加员工对这家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度,“既要保持一线员工的参与度,又要缩小人为干预的空间。”邵晓锋表示。对于2.4万人的阿里巴巴来讲,这远比当年2000人时讲企业文化要更具挑战得多。特别是这样的挑战发生在巨头们都在转身的当下:需要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环境出现剧变,这么一大群人要随之转型、其人力结构也需要相应做出调整的时刻。精神领袖员工总觉得漂泊不定,而马云则成为了那面永远不倒的大旗马云成为阿里巴巴的精神领袖,一部分缘于他自己有足够的气场,当然也有公关的推动、读者对成功者和坚持者的自发推崇密切相关。马云对外宣称,阿里巴巴的文化中有“六脉神剑”等,但在很多外部人眼中,10月份即将步入49岁的马云也是阿里巴巴唯一的精神领袖和文化代表,人们大多想不起六脉神剑是哪六脉,阿里内部也没有哪一个人再有马云一样的号召力。阿里巴巴留给外界另一个经典印象则是“花名体系”,就在马云把激情、冒险精神、富于谋略和极强的本土化能力带给阿里巴巴员工的同时,也让这个公司从建立之初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本土”痕迹。在阿里巴巴内部,马云推行的是偏“武侠”的文化,自称风清扬。阿里员工们也用武侠世界里的人物互相称呼,马云认为,这样可以拉进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距离,降低等级之间的距离感。种种个性独特的文化标志物,再加上马云个人的口才和“气场”,在外界看来,人们会很容易把阿里巴巴的文化简单地概括为“马云”、马云的判断、马云的估计、马云的预测,都被视为必然,错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有离职高管对记者表示,马云的一句话能让有些阿里巴巴员工琢磨半年,尽管他们对外从来不说。然而事实究竟如何?不可否认,马云在公司内有很多崇拜者,尤其是老员工。一位工作了五六年的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前高管表示,在阿里巴巴内部,有的员工确实极度崇拜马云。而把马云当成一种心理依靠是因为公司的调动太过频繁,例如主管轮岗、业务变化太快——就像一个旅行团,每天都换导游。当然,一方面轮岗可以有助于避免形成小团体、滋生腐败,另一方面,却也让员工总觉得漂泊不定,而马云则成为了那面永远不倒的大旗。对于更多员工,尤其是新进入公司的80后、90后的阿里员工来说,“崇拜”一词则显得有些遥远。也许是因为马云不再像创业初期那样和他们共同工作,同他们讲述理想。新员工能够见到马云的次数很少,因而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收入、团队文化、同直接主管是否合作愉快,在阿里巴巴内网上,如果他们对某位高管的发言不满,他们可以直接扣掉高管在内网上的人气值。在阿里巴巴创立初期,马云的“个人色彩”为阿里系各公司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掌控权高度集中、稳定、目标明确且执行力强大——其效果其实远远大于“六脉神剑”。也许,任何一家公司想做大,如果仅仅靠收入上的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对公司的控制的最佳方式就是精神上的统一,让人齐心协力和认同才是更深层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过程中将面临心理学甚至哲学层面的种种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