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两年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来中国赴任,除了其华裔面孔,给众多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就是其“携家带口”搬来中国的阵势了。其实不论是骆家辉履职,还是之前奥巴马和罗姆尼的选战中,虽然大大小小的政客政见不同,但在美国,“家庭牌”却是他们的共同点。实际上,虽然美国社会的离婚率并不低,但作为美国人价值观风向标的美国总统却绝少有离过婚的。几百年来数十任美国总统,无一人在任内离婚,只有里根一人在参选前十几年离过婚。而根据《今日美国》的民意调查,71%的美国人认为做父亲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角色,64%的美国人认为做母亲是一个女人最重要的角色。80%的美国人认为孩子成长在一个有父母亲的家庭非常重要。在很多美国人看来,政客如果不能扮演好父亲这一最重要角色的话无疑是一个失败的人,也就无法代表自己。正是在如此民意基础下,使得“拖家带口”和“家人至上”成为了美国政客的必修课。HYPERLINK"http://news.qq.com/a/20130316/000542.htm"…[详细]骆家辉和妻子孩子共同来中国履职正迎合了多数美国人的价值观对家庭的重视左右着美国人的生活,还被当做“成功人生”的标准19世纪的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就曾这样评价家庭对美国人的意义:“美国人,从家庭中汲取对秩序的爱好,然后再把这种爱好带到公务中去。”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在今天的美国仍然适用。不仅是政客,对其它领域的成功人士也是如此。美国《福布斯》就有过一个很有趣的统计。上过它们富豪榜的400个美国富翁当中,离婚者的比例远低于美国平均比例,婚姻持续的长度也高于平均。也就是说,美国富翁们的家庭要比普通西方家庭坚固得多。这种对家庭的重视的确已经融入了美国人的成功观,源自Committeeof100研究机构的《2012年中美印象调查》的显示,当被问及“你的人生最大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时,74%的美国人回答“想要个快乐的家庭”。而相比之下,中国人最多的答案(49%)则是“有钱”。对于普通人,这种家庭观也在潜移默化的左右着他们的生活。在美国,工作晚餐是很“给面子”的事情,大多数美国人下班便立即回家。因为没有需求,除了少数大城市,美国人的夜生活几乎可以用枯燥来形容,甚至大多美国人聊天的内容也局限在家人和孩子。HYPERLINK"http://news.qq.com/a/20130316/000542.htm"…[详细]作为美国价值观代表的“第一夫人”自然要是个“贤妻良母”不过,虽然夜生活没有市场,但有关家庭游乐的生意在美国却很兴旺。跟据《主题游乐园杂志》(ThemeParksMagazine)的资料,美国是世界拥有主题游乐园和家庭娱乐中心数量最多的国家。02“传统”的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怎反不及美国人?传统的中国家庭观的核心是权威,和美国人平等的家庭观不同曾有学者按家庭成员关系的主轴把中国传统家庭列为“父子型”,把欧美家庭列为“夫妻型”。西方学者在探讨家庭关系问题时也指出:研究中西的家庭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比较“权威”与“平等”二词。虽然在古代,中国人确实十分重视家庭。但传统家庭观这种“权威型”的特点,使得其在近现代成为了众矢之的。在那个提倡解放的时代,傅斯年和李大钊都把家庭制度看成是中国社会的“万恶之源”,吴虞把它称为是“专制之根”。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吃人的礼教”的声讨,则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力的口号。巴金笔下的家庭,已不再是温情所在,而是专制的桎梏与牢笼。HYPERLINK"http://news.qq.com/a/20110407/000706.htm"…[详细]传统的中国家庭观应被摒弃,但现代中国家庭观却因诸多原因未被重塑对传统家庭制度的批判带来了个体解放,但中国在重塑家庭观时却走错了路,最终使得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相较于美国显得“支离破碎”。“强制计划生育”等政策的推行,使得“家庭”和“法纪”间成了是非题:家庭价值观的最核心就是“绝不轻易放弃家庭成员”,但在中国,这个答案有时就不那么明晰。其中,计划生育,特别是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人伦”的摧毁就十分彻底。在70年代,由于国家认为人口负担过重,数以亿计的中国家庭便必须牺牲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对大家庭的渴求,抛弃了生子的机会甚至扼杀了肚中的孩子。时至今日,根据卫生部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中国一年计划生育人工流产人数最高时达到了1437万人。2000年以来,计划生育人工流产手术多稳定在每年700万人左右。这个数据还未包括私人诊所和每年至少150万例的药物流产。而如今,堕胎手术自愿的比例远高于强制计划生育刚刚开始的70年代。虽然流产的动机变得多样化,但这种“牺牲”已成为常态。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主义”,使得“家庭”和“国家利益”间成了是非题:其实,当“国家的利益”与个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