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主要(zhǔyào)内容生态文明建设(jiànshè)的内涵特征1、国际(guójì)发展历程2、国内发展(fāzhǎn)历程3、我省发展(fāzhǎn)历程二、坡地(pōdì)村镇开发背景2、坡地村镇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意义坡地有着特殊的地理和自然障碍,处于由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缓冲区,有其特定的生态地位,生态环境本身比较脆弱,同样的经济活动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比其它区域更大。并且坡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相对落后,坡地建设容易导致(dǎozhì)对资源环境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生态环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陷入生态与经济系统相互阻碍的恶性循环。因此,坡地村镇建设既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保障坡地生态环境功能的同时,统筹实现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人与自然和谐,显得尤为必要。三、坡地开发(kāifā)中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2、生境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土地开发建设活动需大面积的清除原地表植被,剥离土壤,将导致区域地形地貌的改变和天然野生动植物生境的消失,破坏野生动植物甚至某些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环境和迁移通道(tōngdào),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3、污染物排放影响环境质量对于建设用地类开发活动,建设施工和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若不恰当排放,可能会对周边区域的水源、河道、农田和大气环境等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噪声以及交通噪声、震动对周边野生动物的栖息活动将产生干扰,可能导致它们的短期迁移或永久消失。4、坡地挖土造成水土流失相对于平地开发而言,低丘缓坡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更为大量的挖方和填方工作,对原有自然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的破坏程度更为剧烈,损坏现有水土保持设施,扰动土体,使土壤松动、搬移、堆填和裸露。5、景观破坏影响人居和谐一般坡地区域原有景观相对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由于土地平整、构筑物与道路建设等活动影响,区域原本以山地森林、园地(yuándì)或农业为主导的景观格局可能演变成以城市建筑物风貌为主的景观格局,导致原有自然景观破碎化或者降低美观。四、坡地村镇生态环境保护(huánjìngbǎohù)需把握的重点问题2、合理确定发展定位,重点发展绿色生态(shēngtài)经济。明确定位。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依托自然禀赋和产业实际,以主体功能区、环境功能区划定位为准则,明确开发建设主题是侧重保护,还是适度开发,或者优化,坚持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路径。主导产业选择要以发展生态(shēngtài)经济为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强化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shēngtài)农业、生态(shēngtài)旅游业、民宿经济和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三品”农业。有条件发展工业经济的区域要结合区域产业实际和环境承载能力,强化论证,严格审批。严格实施环境准入。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环境功能区划定位,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坚决避免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项目,尤其是重污染、破坏生态的项目。大力推进美丽村镇建设,突出美丽村镇建设对区域(qūyù)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绿色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打造美丽经济。3、科学论证开发规模,优化规划布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yuánzé)。合理确定坡地开发规模和重点开发区域。结合“坡地村镇”建设用地区块地形地貌特征、可利用土地的规模及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尽量减少坡度较大地区的开发。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yuánzé),确定土地的开发类别和利用方式,减少对原地表的扰动和破坏。一般来说,工业用地开发方式的影响要大于商住和旅游用地方式,农林用地开发方式的生态影响则相对要小。布局设计要严格实施点状布局,垂直开发。防止削峰填谷式平地开发,实行依山顺势、错落有致、间距适宜的建设规划布局,对未纳入建设用地开发的部分要作为生态(shēngtài)保留用地、农林生产或景观用地等。尽量避免对原始生态(shēngtài)用地的占用。基础设施、建筑、交通等要素的布局也应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布局形式,防止大开大挖,降低土石方量,减少对生态(shēngtài)环境和生态(shēngtài)景观的影响。4、强化生态空间管制,确保生态安全。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识别是否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受保护的耕地或林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水土流失治理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避免不符合区划要求的建设活动。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区管制。对红线区要严格实行红线管理,并勘定(kāndìnɡ)界标,严格实施正面清单管理。合理确定三个空间。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及其边界,在空间上实现一张蓝图管理,合理设置缓冲带。人居环境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