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城市内涝治理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关于城市内涝治理和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对标对表国内先进地区和最新要求,聚焦特大暴雨灾害中暴露的问题短板,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全省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提升城市系统抵御能力为导向,聚焦重大风险防控薄弱环节,把城市“里子工程”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优先安排受灾严重地区和防洪排涝薄弱区域项目建设,完善灾害预警和应急疏散机制,切实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和应对极端天气的应急保障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原则。做好城市内涝治理工作,要坚持“规划统筹、完善体系,全面治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气象特征和城市规模等因素,科学确定治理策略和建设任务,加强协调联动,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多部门合作、多专业协同、各方面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三)工作目标。到2022年,受灾严重地区城市雨水管渠、毁损河道等排水防涝工程设施得到全面修复,安全隐患全面消除,薄弱环节全面加固,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完成新版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排水防涝能力超过灾前水平。到2025年,各城市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能力建设、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全面提升;能够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不丧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二、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一)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全面修复受灾地区城区毁损排水防涝等市政基础设施,尽快修复破损雨水管渠,保证排涝能力,避免水土流失造成道路塌陷等二次破坏。清理淤积雨水、雨水管渠,对地下道路、桥涵等重点区域排涝泵站进行系统维护维修,保障正常运行。加快修复加固堤岸损毁和洪水漫溢的城市河道,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下穿隧道、变电站等关键设施改造,提升配电房设防标准,增强抵御暴雨等自然灾害能力。开展道路、隧道、桥梁、窨井盖、电线杆等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治理,科学推进隧改桥、线缆入地等改造工程。依托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积极争取排水设施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预算内投资支持,推进城市排水管渠更新改造、调蓄设施新建和地下通道、桥涵等重要部位、重点区域、易涝地区排涝能力提升,加快补齐城市内涝治理短板。(二)实施河湖水系和生态空间治理与修复工程。保护城市生态空间,强化城市山体保护和河、湖、沟、塘、湿地等修复,保留天然雨洪通道、蓄滞洪空间,因地制宜恢复因历史原因封盖、填埋的天然排水沟、河道等,利用次要道路、绿地、植草沟等构建雨洪行泄通道。到2025年,新建、改造城市行洪排涝河道5公里,全面提高城市雨洪行泄通道过流能力。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沟渠、园林绿地、广场等实现雨水调蓄功能,提升城市水体调蓄能力和生态价值,扩展城市及周边自然调蓄空间,力争五年内新增城市雨水调蓄规模15万立方米,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发挥雨水调蓄、削峰错峰作用。在蓄滞洪空间开展必要的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时,严格论证审查,保证足够的调蓄容积和功能。(三)实施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工程。严格按照标准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渠,加快消除城市排水管网空白区,深入开展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新敷设排水管网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力争到2025年新建、改造雨水管渠50公里。易涝区域路面要采取加密雨水、增设线性排水沟渠等措施,统筹推进下游雨水干管和规划出水建设,提升城市系统排水能力。根据城市内河水位控制要求优化泵站运行,避免汛期内河水位顶托影响排涝。对外水顶托导致自排不畅或抽排能力达不到标准的地方要改造或增设泵站,提高机排能力,重点推进道路立交道、城市低洼地等区域泵站建设、改造,力争到2025年新建、改造城市排水泵站规模达到12立方米/秒。排涝泵站应当配备相应的防护措施、设置双回路电源,配套应急自备电源要应配尽配、配而能用,保障正常运转。(四)实施城市排涝通道建设工程。结合城市分区布局、河流自然条件和雨水汇集渠道,实施河道、湖塘、排洪沟、道路边沟等整治工程,五年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