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7页共NUMPAGES7页第PAGE\*MERGEFORMAT7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7页采购寄售业务寄售业务寄售业务是供应商提供物料,寄存在企业仓库中,此时物料的所有权还是属于供应商;企业根据生产需要,从寄存仓库中移走部分物料,月末或固定期间根据移走(消耗)的库存与供应商结算。寄售业务优点:降低企业库存积压,减少资金占用;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到制定服务水平;寄售业务流程寄售业务配置寄售业务——财务配置(OBYR)路径:IMG物料管理评估和科目设置科目确定无向导的科目确定配置自动记账应付委托款,事务KON,科目:材料采购-GR/IR库存调拨损益,事务AKO,科目:库存调拨损益(材料成本差异)寄售业务——信息记录(ME11)路径:前台后勤物料管理采购主数据信息记录创建寄售业务——寄售合同(ME31K)路径:前台后勤物料管理采购框架协议合同创建寄售业务——货源清单(ME31K)路径:前台后勤物料管理采购主数据货源清单创建寄售业务——请购单(ME51N)寄售业务——采购订单(ME51N)寄售业务——收货(ME51N)收货产生的物料凭证寄售业务——库存调拨(ME51N)寄售业务——寄售结算(ME51N)寄售业务——消息配置(ME51N)寄售业务说明材料以寄售方式供应,是制造业实现零库存管理的一种方式。东西放在我这里,不用的时候,东西还是供应商的,用的时候,按“装机”数量进行付款。这种业务模式,对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家电行业,非常重要。库存量为零,库存占用资金为零,库存周转率百分之百,企业的现金可以流动得更快,这应该是所有企业的心愿。公司创立于92年,98年正式使用Oracle10.7版ERP系统,当时公司规模尚小,没有寄售业务,也没有供应商愿意搞寄售,对于供方来说,材料发货了,就希望收到货款,谁也不愿意承担资金被占而货款回收无期的风险。大概2000年的时候,公司实现了一小部分物料的寄售供应。不过,由于10.7版ERP系统没有启用寄售功能,当时的寄售只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当时订单入库是“接收—检验—接受”的模式,将第一步作为寄售入库,只有当真正“装机”后,才做后两步来确认入库,以此来区分寄售业务。当然这种折中方式,对于库存管理及会计核算来说,存在着弊端。再后来,通过外围系统的开发,采购平台一期、二期项目,将寄售订单转移到采购平台进行管理,“装机”时先入库再出库,解决了对库存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影响,但是对于计划工作的影响又突显出来,因为是外围系统管理,ERP系统运行计划的时候,无法提取这部分库存数据。寄售物料的管理,是ERP系统升级的一个重点业务内容。通过升级到ERPR12版本,将之前各个阶段的问题都规避了,真正实现了寄售物料入库不产生会计信息,库存可以按供应商进行管理,寄售库存纳入MRP的运算,这三点最主要的管理目的达到了,同时,在操作上却带来了空前的繁琐。(一)寄售采购基本功能1、寄售物料必须维护批准供应商列表,并与最新有效的一揽子采购协议及其行号进行关联。也就是说,启用寄售功能,就必须启用一揽子协议功能。其实,是否启用一揽子协议来管理采购价格并不是问题的重点,主要是对于零部件众多的制造业来说,大部分材料的采购价格一个月变动一次,维护一揽子协议的工作量很重,我们不得不为此而开发了一揽子协议的导入功能。2、启用寄销功能。在维护批准供应商列表的同时,要勾选库存寄销功能,否则,仍然无法开启寄售业务流程。3、一揽子协议的行价格,应理解为协议价,分段价格则为实际结算价。当企业与供应商不能及时确定结算价格的时候,则暂估为协议价,这是寄售物料进行相关事务处理时价格取值的逻辑(二次开发实现)。4、寄售采购订单的下达,跟普通采购订单的下达方式相同,只不过,寄售采购订单的寄销功能有勾选,否则,就是普通采购订单。(二)寄售库存基本功能1、寄售物料按寄售订单入库后,不产生会计信息。查看寄售库存的时候,可以看到拥有方——不同的供应商。2、领用寄售物料时,先从寄售仓转移至公司库存,然后再进行寄销库存事务处理,此操作就是为了将委托方(供应商)的库存转给受托方(本企业),这是一种显性的所有权转移。也可以将所有权的转移设置为隐性的所有权转移,即在将寄售物料从寄售库存转至公司库存的同时,系统自动进行所有权转移。3、标准寄售功能,不允许退货。这一点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似乎非常迁强,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健全,并不是公平竞争,供需双方并不在平等的位置上。为了满足实际业务需要,我们又一次进行了二次开发,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