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学生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渗透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比法、归纳法等方法的学习指导。通过对实例材料的思考、探究、讨论与合作分析,使学生确实感受和构建知识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产业转移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讨论产业转移对苏州发展的影响与启示。【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1、生成教学法。提供分层次的问题与材料,并进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行分析发现知识、构建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这是本节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2、启发式教学。提供材料,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并提出方案与设想。在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多有采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二节产业转移[新课导入]图片展示――同学们抬起头看屏幕上的图,首钢将企业搬至河北唐山市曹妃甸是什么现象?同学们一起回答:产业转移。[设计意图]通过小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很快的进入状态。[知识生成]1、什么叫产业转移?2、产业转移可分为几类?[板书]5.2产业转移概念、分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分类①区域产业转移②国际产业转移[思考]同学们可以想到哪些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例子?同学积极回答:微软在中国的投资,属于国际产业转移;首钢搬至唐山的曹妃甸就是区域产业转移。[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巩固知识。[转承]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地区——是东亚,本节以东亚为例探讨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影响。[读图分析]读“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的变化图”完成书本P87思考题。⑴、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学1:相同点: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不同点: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⑵、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同学2: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⑶、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设计意图]教师启发学生读图分析,找出有用信息,分析题目和总结的能力,并能准确表达。[探究]P90活动:1、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的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重化工工业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20世纪70年代,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1985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升值了1倍多)。日元大幅度升值对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有什么推动作用?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3.至80年代,日本传统工业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面临着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这种市场形势对日本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国际市场上亚洲发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4.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很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数量下降。日本劳动力特点对国内企业生产有何影响?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5.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太干洋沿岸地带。这一地带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这种状况对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有什么影响?促进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6.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