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现状对策一、乡镇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该区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收入基数大,发展较快的工业重镇实行“核定收支、确定基数、递增包干上交或定额补助、超收全留、欠收不补、一定三年”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另一种是对其他乡镇实行“核定收支、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可否认,该体制对乡镇政府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现行管理体制运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一)主体税种分成级次过多,财力增长缓慢。推进分税税制改革后,各级政府为了增强调控能力,都对下级政府财力进行了层层集中。该区属于XX县区,税收分成级次为中央、省、市、区或乡。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乡镇税收分成比例来看,增值税:中央75%、省8%、市8.5%、乡8.5%;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60%、省15%、市12.5%、乡12.5%,上交比例达到85%以上,在乡镇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情况下,财力增长不成正比。如该区财政收入规模超过亿元的某镇,主体税种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201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只有175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仅为14.6%,收入大多上交中央、省和市,乡镇政府增收的积极性不高。(二)预算标准过低,收支平衡难度大。乡镇财政财力来源包括体制补助收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村公益事业转移支付及各项结算补助收入。其中体制补助收入是其主要来源,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事业发展支出。人员经费按政策规定和人事部门核定的标准足额预算;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会议费、小车费和征兵经费等,分类分档核定标准,人均公用经费只有4000元/年;事业发展支出按人口因素、国土面积因素、行政村个数等因素核定。而乡镇财政在保障干部职工工资福利和政府机关正常运转的同时,还要保障经济发展、社会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费,以及上级临时性达标验收和工作检查等方面支出。据调查,目前,全区乡镇财政资金缺口平均在100万元左右,为达到收支平衡目的,乡镇政府只有向上级财政部门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难以集中精力干实事。(三)乡镇债务较重,财政风险加大。2014年,全区核定乡镇政府债务余额达4300多万元,债务最多的乡镇高达1300多万元,最少的达70万元,全部是逾期债务且难以收回。债务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部门基本建设借款累积;二是乡镇机构改革垫付、兑现欠发工资;三是兴建道路、街道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四是为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政府债务已成为当前乡镇的沉重负担,特别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一方面是过去基金会投放的贷款无抵押,多次组织清收专班清收无效果,贷款难以收回;另一方面是每年年度结算时上级财政部门硬性扣款,影响乡镇财政收支平衡,造成乡镇财政运转困难,成为制约和束缚乡镇发展经济的“瓶颈”。(四)预算执行不严,财经制度滞后。少数乡镇预算观念不强,在财政支出上不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节俭办事的原则,资金调度与使用缺乏预算约束,随意性大,“寅吃卯粮”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财经制度滞后,内控机制不健全,支出审批缺乏监督,造成资金损失和浪费,使经费不宽裕的乡镇政府更是雪上加霜。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对策(一)调整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激发乡镇发展活力。针对乡镇主体税种分成级次较多、预算标准过低、行政区划调整等实际问题,该区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从2016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一是调整收入范围及分享比例。将原财政管理体制规定的省参与分享的税收收入全部下划乡镇,提高税收分享比例,其他财政收入区与乡镇(街道)划分范围不变。二是大幅提高预算标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负担水平;将公务费、业务费、会议费、乡镇事业发展补助支出标准提高一倍;新增小车费、乡镇维稳发展等经费,适当向下倾斜财力。三是科学核定乡镇税收增量分成比例。同时,通过建立三项奖励机制,不断促进乡镇发展经济、开源节流的积极性,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税收收入增长奖励机制,对当年地方税收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增幅的乡镇,给予奖励性返还。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对于乡镇新引进的企业或本镇引进工业园落户的企业,本镇参与分享该企业提供的税收。建立零散税收奖励机制,充分发挥XX县区街道办事处协税护税的主体作用,对新增的零散税收实行单独结算,给予奖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