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个人独裁地方必须服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决策)两对矛盾:中央↑—地方↓皇权↑—相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进入文明时代2.商朝:内服与外服制度以神权来强化皇权※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工具背景: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1.分封制内容:①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对象)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影响: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弊端:地方势力增强,周王室衰落,导致国家分裂。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2.宗法制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3.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体现。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大一统人心所向,大势所趋。1.秦朝统一的原因商鞅变法,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策略正确。2.大一统的意义: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二:“始皇帝”与三公九卿1.中央集权制:(1)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等。(2)特征: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3)本质:君主专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2.三公九卿制关系: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意义:①利于分权,防止大臣大权独揽;②各司其职,权责分明,防止推诿③构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三.废分封,置郡县:分封制郡县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以地域为划分基础,官员由皇帝不王位封土世袭。不得世袭。同享有高度自治,有较大独立只有行政管理权,直接对皇帝负点性。责。间接管理,容易出现地方割直接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据。相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出现;同②都是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点③都曾在一定时期起了积极作用。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中起尚负门封书草书责下驳省诏省执省审令行议吏户礼兵刑工部部部部部部作用:①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③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宋朝中书门下:行政。二府“二府三司”枢密院:军事。三司:度支、盐铁、户部。3.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一省:中书省“一省二院”枢密院:军事。二院:宣政院:宗教、西藏。选官制度:1.西周: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军功授爵制。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世袭制。隋朝: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朝: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2.科举制意义:①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③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3.局限性:使读书功利性,不讲求实际有用的学问,阻碍科技的发展。三.监察与谏议:目的:保证官僚制度的廉洁和效率。秦:御史大夫。御史大夫.1.监察制度汉:御史府汉武帝:刺史。演变宋地方通判。明清中央—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地方—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3.意义: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地方割据:西汉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着手削藩。吴王串通刘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刘彻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元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