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10/NUMPAGES10算法时代,为什么创作者无安全感编辑导语: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算法占据了各大内容平台;最近微信公众号的排序明显发生了变化,除了显示出文章的阅读量等之外,你随便刷两下还可以看见两天前的文章;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算法时代对创作者的影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微信订阅号又改版了,信息流文章以前只是显示“多少朋友读过”,改版后显示的逻辑更加复杂了。显示数据变多:除了显示朋友读过之外,还可能显示阅读量、点赞数、朋友在看数,且每个数据在推荐中的权重还不一样。分情况显示:这些数据不一定会全显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显示。改版后的信息流显示微信这次改版仍然是为了提高用户筛选文章的效率,可以看做是算法推荐逻辑的部分显化,也可以看做是给用户主动选择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而用户主动选择一定程度上是对算法被动推荐的纠错,使得整体内容分发的容错率更强。但是改版对于创作者而言,往往是两极分化。文章内容的数据越好,获得用户点击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数据越差,点击越差。这似乎是微信全面拥抱算法推荐之后的必然结果。算法基于数据,用数据去衡量一切,用数据去做推荐决策,算法推荐将数据提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也将数据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数据除了在算法筛选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一样可以用来作为用户主观筛选的决策依据,只要数据维度选取的好。而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创作者更需要为了数据卖命了。过去的关系分发是比较单纯的,创作者只要做好了内容,获得了粉丝订阅,就能通过这种订阅关系去触达粉丝;这种稳定的触达途径给了创作者强大的安全感,也是对创作者过去辛苦付出的嘉赏。但是现在算法时代,不仅纯算法推荐占据内容消费的份额在逐步上升(甚至占据最大头),而且就连关系分发中也基本都加入了算法。订阅号信息流、微博“关注”栏信息流,都被打乱了时间排序,变成完全的算法推荐。创作者触达粉丝的途径不再稳定,而是被算法这只看不见的手所掌控。最近使用微博的感知更加强烈,越来越多微博博主使用【粉丝头条】,让自己的内容能够出现在粉丝信息流的第一位,以便获得更多曝光。【粉丝头条】是微博推出的轻量级推广产品,当用户某条微博使用粉丝头条后,在24小时内,这条微博就会出现在所有粉丝信息流的第一位,借此增加微博的阅读量,扩大微博的影响力。微博粉丝头条算法在支配着一切的内容分发。决定创作者能否触达粉丝的不再只是订阅(关注)关系,而是算法,是数据。而触达粉丝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私域能力,决定了变现能力。这导致创作者没了安全感,触达粉丝完全掌握在算法手上,大家都要为了算法、为了数据去卖命。你要说算法分发错了吗?不,并没有错。算法分发优化的是匹配效率,这基本上是所有轻决策、大体量的内容消费平台避免不了的宿命。一个轻决策的内容消费平台,会更加依赖系统内部帮助决策,而不是外部,比如说短视频依赖算法推荐(系统内部决策),而长视频则可能更依赖豆瓣、种草等(外部决策)。当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量慢慢变多,内容单元也变多,内容和消费者的匹配效率就会越来越重要,单纯的关系分发就可能变的越来越低效。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微信订阅号,订阅号过去非常长一段时间一直使用单纯的关系分发,所有内容按照发布的时间线来排序。这种规则默认了所有用户关注的订阅号都是平等的,或者说默认了对于用户而言,每个公众号和每条内容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发布时间越近的排在越前面,信息即时性成为优先级的唯一标准。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对吧?订阅号我们有常读的,也有只关注而不怎么看的,同一个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也有好有坏;内容的差异、消费者的变化,这些都是单纯的关系分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消费者关注的订阅号越来越多,但是订阅号的阅读率却连年往下走。消费者有限的时间和过载的内容之间的冲突成为订阅号最大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优化过滤器,优化内容和用户的匹配效率。所以公众号后面的优化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个方向来的。从目前来看,加入算法显然是比单纯关系分发更加有效,否则也不会一直延续到现在。微博是比订阅号更早尝试过算法带来甜头的,它早早就开始在关注信息流中加入了算法推荐,实现用户消费体验和商业价值的双丰收。算法分发很容易被看成是牺牲了供给端(创作者)的利益,而成全了消费端的利益(体验)。因为它解决了消费者和内容单元匹配的问题,极大提升了内容消费的体验,然而却导致创作者对于粉丝的触达能力变弱,损害了创作者的利益。其实未必如此,算法分发有可能也是符合整体创作者利益的。原因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