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系列讲座之一如何读懂古代诗歌(第一课时)鉴赏古代诗歌,要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只有理解了一首诗或词曲,才能针对性地进行鉴赏。离开了这个前提,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无从谈起。所以,读懂古代诗歌是进入鉴赏和写作的第一步。那么,怎样迈出这坚实的第一步呢?首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提高理解能力。要以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与美的陶冶,获得思想的启迪与审美情趣。因此,有意识的多背诵一定量的古诗词,广泛地涉猎与积累,非常必要。其次,明确古代诗歌赏析的解题要点。可以简略地概括为由表及里,深入作品。读题目:诗歌的题目,是全诗的窗口,是理解诗歌的切入点之一,透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知道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李白的《蜀道难》,我们可以从题目得知,地点是蜀道,对象是蜀道,作品以“蜀道难”的“难”字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山水景物的特点,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奇险的面貌,展示了蜀道之难,也揭示了:人生非坦途,处处是坎坷这个道理。以蜀道险要背后所潜藏的危机,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看作者:看作者,可以知道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还可以从作者的朝代、性格、作品风格入手,为后面的内容理解,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作铺垫。例如: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大多“雄奇豪放”,属于浪漫主义,而杜甫的诗刚“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而同是宋代词人,“苏辛”则被称为豪放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则属于婉约派。又如,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知背景:看小序。有些诗歌前面有小序,诗人往往在这里交待了写作的缘由和背景。如《孔雀东南飞》、《扬州慢》看注释。有些诗歌,在注释中写明了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寻找情感线索。如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看注释就知道诗人被元军所俘,路经零丁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看大的时代背景。有的作品可能没有小序和注释,但如果我们知道诗人所处的朝代和当时的背景,以及作者作品对时代的反映,可以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辛弃疾生活在南宋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大多数作品都表达了恢复中原,报国无门和被排挤打击的感情,这对于理解作品都有很大的暗示作用。如果说读题目、看作者、知背景等三个方面,是从作品的表层进行解读,理解作品的话,那么接下来应该立足于作品本身,从下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作品。解作品要正确地解读作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诂字词。训者,就是用通俗的话解释古代诗文中的字词;诂者,就是用当代通行的话来解释古语和方言。合起来就是解释古代诗文词句的含义。在古代汉语里,训诂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叫训诂学。中学生没有必要大量的训诂字词,我们只需要从日常阅读翻译与欣赏中积累就可以了。常见的需要注意的字词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当“到”“去”“赴”讲)临洞庭湖张丞相(临,当“临望讲”)将进酒(qiang当请讲)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左迁,降职;示,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作答解,见赠,指赠给我)对酒当歌(对,当,都当面对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但,是只,单的意思)高处不胜寒(胜,sheng,能经得住的意思)前不见古人(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古代的贤人)忽过新丰市,还过细柳营(xuan,二声,作轻快,飞快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是坐具)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金,指钲,古代的一种打击乐,鸣金收兵即指此处的钲)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将,作共解;及,作趁着讲)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老年的意思,不是一生的意思)破译典故典故,是指用在诗歌中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古代诗人写诗喜欢用典,并称其为“使事”“用事”。从古代用典实际来看,有一篇一典的,有一篇数典的。有正用的,有反用的。有用得贴切的,有用的过滥的,过涩的。如:山不在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活用管仲语意。《管子:形势解》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曹操袭用其意,不仅一般地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而且大有以山、海自比之意,表明自己将以高山大海般的胸怀,广泛地收纳天下奇俊,唯才是举。周公吐哺,出自《韩诗外传》,书中记载,周公曾对人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借来自比,以明效法之意,也恰到好处。B.《山居秋暝》末二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