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及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现状,指出上课环境、老师态度、学校态度、家长和学生的态度等等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结合以上两点,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最后从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和信息道德这两点探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怎样改进信息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众所周知,现在这个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所以,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现状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最时髦的学科,本应该受到重视,但事实上,它却是最容易受到冷落的学科。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学校领导感到这门课程难指导、难评价、难控制,因此采取了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校内是兼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上好信息技术课。即便安排了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也常常会被叫去帮老师做课件和担起学校的文印工作等,自然也就会“冷”了这门学科。而学生则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不用考试的课程,不必花功夫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则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玩电脑,听听歌曲、玩玩游戏……而有些老师也没有认清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上信息技术课,看着学生玩,没有安排上课内容。这些都严重违背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初衷。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指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利用信息技术推到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改变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概念性与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以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设备为工具和媒介,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体讲授(包括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展示评价、布置作业巩固深化。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在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诱导思维式的教学,关键在于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辅,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大胆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难度适中、具有探索性、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课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网络是把双刃剑,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上网也有许多好处。列如:利用网络可以帮助自己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深度、广度;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开阔视野,以较快的方式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开辟了另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对青少年用户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影响;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比如: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网络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思想上无形的伤害,对于许多网民的健康也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一方面,上网占用了青少年学习、休息的部分时间,造成青少年用户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等情况;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用户由于深陷网络的虚拟世界,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上课、睡眠等,也常常想着网上空间,造成了精神不集中等情况。除在精力方面,在身体健康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视力大幅下降。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已刻不容缓。我们要采取正面的教育方法,对不良的信息进行抵制;创造良好的计算机文化氛围,正确的进行启发诱导。综上所述,作为社会全能型的人才,信息素质教育是初中生必备的教育。所以,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共同实现中国的教育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