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近代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了纪念虎门硝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近代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第一次军事较量、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最先侵入长江流域的战争——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近代中国的最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保京师”、“天地正气”——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目的: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规模的侵略战争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邓世昌(致远舰管带)。(189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马关条约》与其它条约的不同之处: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太后不识国事险,危亡犹筹万寿典,挪用军费修颐和,此战岂能不失败。”——“此战”指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第一句指“1895年《马关条约》中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第二句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前后对照说明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辛丑条约》与其它条约最突出的不同点: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其中,“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的历史事件: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性质: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反映了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之法(侧重军事技术)。1895年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万国公报》——康有为、梁启超创办,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基本主张: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被梁启超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严复,中国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1898年6~9月)中,最直接触犯了顽固派利益的措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近代无数志士仁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1905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孙中山思想的变化:由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到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旧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民权主义。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欢呼”是指191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