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日本的特殊文化内容摘要:日本是一个高自杀率的国家,其自杀行为有深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含义,本文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日本的自杀文化:日本的传统价值观与自杀;源远流长的“武士道”精神;日本语言是自杀的文化载体;日本民族审美意识中对血腥的渲染与崇尚;“内疚感”与自杀。关键词:“自杀”“价值观”“武士道”“语言”“审美”内疚.目目录TOC\o"1-3"\h\z\uHYPERLINK\l"_Toc319137750"引言PAGEREF_Toc319137750\h4HYPERLINK\l"_Toc319137751"一、日本的传统价值观与自杀PAGEREF_Toc319137751\h4HYPERLINK\l"_Toc319137752"二、日本自杀文化的探究PAGEREF_Toc319137752\h4HYPERLINK\l"_Toc319137753"(一)源远流长的“武士道”精神PAGEREF_Toc319137753\h4HYPERLINK\l"_Toc319137754"(二)日本语言是自杀的文化载体PAGEREF_Toc319137754\h5HYPERLINK\l"_Toc319137755"(三)日本民族审美意识中对血腥的渲染与崇尚PAGEREF_Toc319137755\h5HYPERLINK\l"_Toc319137756"(四)名人自杀引发连锁效应PAGEREF_Toc319137756\h6HYPERLINK\l"_Toc319137757"(五)“内疚感”与自杀PAGEREF_Toc319137757\h6HYPERLINK\l"_Toc319137758"结论PAGEREF_Toc319137758\h6HYPERLINK\l"_Toc319137759"参考文献PAGEREF_Toc319137759\h7引言自杀,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现象。生活和死亡是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两种对立的自主选择权利。日本更是一个高自杀率的国家,自古至今,自杀行为伴随着日本民族进步发展的步步脚印。更加突出的是,日本人的自杀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杜尔凯姆(E·Durkheim)认为:“自杀主要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些共性的既成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这一观点至今仍被社会学家所广泛接受。日本一名学者加藤周一指出:“自杀的主题,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一、日本的传统价值观与自杀日本的传统历史文化对国家自杀率高的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自杀行为的道德属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外在表征与内在含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分析了日本人的自杀行为及其深藏于行为之中的文化思维方式,他认为日本文化不同于欧美的“罪恶感文化”,是“耻辱感文化”,并用“菊花与刀”来喻日本民族性格(美)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孙志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历史上,每一个日本人都必须履行其“義務”与“義理”。“義務”主要包括“忠”、“孝”和“任务”;而“義理”虽然是一个汉字词汇,但它却完全概括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義理”是一个含义相当复杂的概念。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南博将其解释为:“是在社会中,自己对于他人处于怎样的关系,遵循这一关系自己应当怎样行动的约束。这种约束与义务不同,没有权利的佐证。”(日)南博,《日本人的心理》刘延洲译,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履行“義務”与“義理”在日本人看来是天经地义与生俱来的,“背离了義理准则人就丢了荣誉,被看成耻辱”(苏)弗·普罗宁可夫、伊·拉达诺夫,《日本人》赵永穆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但是,在履行“義務”、“義理”的过程中各项责任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协调和相互冲突,例如“忠与孝”难以两全;“義理”与感情不能兼得;“義理”与“義務”之间的抵触;履行“義理”就不能躬行正义;“義理”与家庭之间的冲突等等。如果经过努力的协调之后还是不得兼顾,不能面面俱到,那么他们就只能选择自杀作为最后的解决办法。根据日本人的民族信条,自杀若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就可以洗清自己的污秽,赢得名誉,所以如本人崇尚自杀。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高尚行为,在一些场合,为了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