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3年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现将我在2013年度学习的主要内容、所学到的知识对实际的作用及今后工作的想法总结如下:学习主要内容交通管理“交通管理”是对道路上的行车、停车、行人及道路使用执行交通法规的“执法管理”并用交通工程技术措施对交通运输状况进行改善的“交通治理”的统称。1、交通管理的分类。①具有法律意义且必须强制执行的管理措施。是指在交通法规中制订的,为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所必需的基本交通规则;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称为道路。②用来改善交通状况的工程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本身不具有法律意义,但要使这些措施能得以有效实施,还需依靠具有法律意义的管理措施来强制执行,或依靠经济手段来诱导执行。2、交通管理的目的。现代交通管理的目的,除保证交通安全、疏导交通、提高现有设施运行效率等传统目的外,还着重采取各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来减少道路上的交通量、缓解交通拥挤、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并降低道路交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3、交通管理的原则。分离原则、限速原则、疏导原则、节源原则4、交通管理组成。(1)技术管理①各种技术规章条例的执行、监督。②交通标志、道路标线的设置、管理与维护。③信号专用设备及通信设施的设计、安装、管理与维护。④建立各种专用车道及交通组织方法、方案的制定。⑤安全防护及照明设施的安装、维护与管理。⑥路口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与实施。(2)行政管理①规划组织单向交通专用车道与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②禁止或限制某种车辆、某种运输方式。③试行错时上下班或组织可逆性行车。④对于某些交通参与者(老人、小孩、残疾、孕妇人员)予以特殊照顾。⑤对于车辆拥有量或某种车辆实施调控。⑥采取临时或局部的交通管理措施。(3)法规管理①交通法规条例、政策的执行管理。②建立驾驶人员、车辆的管理制度。③建立各种违章与事故处理规则并监督实施。④有关交警勤务的监督与管理。⑤各种交通事故中法律责任的分析与认定。(4)交通安全①交警的培训与考核。②驾驶人员的培训、考核与经常性安全教育。③道路交通法规、政策、安全条例的日常宣传。④对于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交通法规、交通意识与安全教育。⑤对于各种违章的预防、教育和处理。(5)交通监控①各项交通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与发布。②单个路口控制(定时、感应、自适应)。③干线协调控制(定时、感应、自适应)。④区域协调控制(定时、感应、自适应)。⑤交通诱导系统设置。(二)交通需求管理从广义上讲是指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促进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选择行为的变更,以减少机动车出行量,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从狭义上说是指为消减高峰期间1人乘车的小汽车通勤交通量而采取的综合性交通政策。交通求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实施错时出勤等对策,在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通过向驾驶员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和拥挤、事故状况,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和服务水平促进人们利用大运量、高效的公共交通;实施各种综合对策,促进小轿车有效利用的对策以及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发生元进行调整。随着小汽车的大量发展和大规模修路,却大大刺激了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因此,交通拥挤状况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变得更加严重。像我国,汽车增长-环境恶化-修建道路-小汽车继续增长-再建路-再恶化的恶性循环。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交通需求的增长无止境,而土地资源却很有限,单纯依靠道路建设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特别是老城区,受道路两边建筑物的影响,道路的宽度是有限的,故转而采取交通需求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的原则交通需求管理要实施得当,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流畅,确立若干基本原则,以保证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有效性(1)公平合理的原则(2)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3)有偿使用等价交换的原则(4)道路时空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5)多方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6)坚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7)社会可接受原则(三)交通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交通信息管理主要依托交通公用信息平台来实现,公用信息平台对交通信息数据组织结构和传输形式进行统一规范,形成一个对公用数据进行组织、存储、查询、通信等管理服务的数据仓库,最终为各交通子系统进行整合提供技术保障。(四)TOD管理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Tri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简称TOD),作为一种从全局规划的土地利用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的新型模式。特点是(1)紧凑布局,混合使用的用地形态(2)临近提供良好公共交通服务设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