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学习和教学漫谈栖霞区教研室李传忠历史学作为一门可以“资治”的科学,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李世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作为一门包罗万象、可以给人以启迪,可以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学科,受到很多伟大人物的推崇(马克思:我的科学只有一门,那就是历史。培根:读史使人明智。梁启超: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今日欧洲民族注意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历史作为一门课程,随着中高考方案的改变,也日益受到学校领导、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但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远没有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困难重重。如何教好历史课,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历史,更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师的关注。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有关历史学习的话题,再梳理一下。一、古今中外学习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古今中外的很多学者都着力于对“学习”这一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学习理论。尤其是课改兴起以来,现代学习理论更是得以广泛传播。细看这些理论,各有侧重,各有长短,但究起精华,可以让我们获得这样一些认识:1.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学习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核心是要注意动机产生于学习者本人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所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和不断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永远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元认知的培养应成为今后学习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元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知道”,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知识、经验和策略;二是“监控”,监控与使用自己的知识的某一部分,去应付某种特定的心智工作。元认识能力的发展可以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明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知识与策略就可以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它主要表现为:1、在认知活动之前,规划活动的程序、预测结果、选择策略;2、根据计划,控制认知活动程序的执行,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进行的各种情况,发现认知活动中的偏差,及时修正和调整认知策略,控制无关因素对认知活动的干扰,确保认知方面和认各目标的实现;3、检查与评价整个认知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正确估价,发现问题,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换句话说,也就是学习者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怎样学,要达到什么水平,以及用什么方法检测自己的水平,如果未达到目标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该改变途径或者目标。这对于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帮学生了解并理解学习目标;注意不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学会善于阅读,概括叙述、综合归纳、比较分析等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和掌控采用这些方法的时机;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等手段努力促进学生的元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这要求我们确立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达成三维课程目标。3.依据知识类型选择学习方式不同的现代教学理论各自倡导不同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学习方式的选择有多种因素需要考虑,其中之一就是知识的类型。从历史学科来看,知识可分为具体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类,前者是指具体的历史时间、人物、现象等,后者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抽象的概括,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的认识,如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等。对于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学习者只需要用自身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去同化吸收它,而无需采用高思维参与的发现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如长征开始的时间,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等知识,如采用发现式学习方式只能是智力的浪费,而如遵义会议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如不采用发现式之类的学习方式那只能是死记硬背。所以,学习方式使用的是否合理,是看它是否与对应的知识相匹配。正因为如此,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应提倡的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维参与为核心。二、获得更加接近“历史”的知识,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大多是指历史课程或历史学。实际上,首先存在的是客观实际存在的那些“过去的事实(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而我们今天所见的历史教材、历史著述这些用文字记载并叙述的历史,无不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能接触到的材料,作者本人的认识水平),也无不渗透了作者本人的意识观念(材料的选择、评价的角度等)。这或多或少地与客观真实的历史存在一定的差距。历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去接近客观真实的历史。当然作为一个基层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太可能有深入研究和考证的机遇,基本以教材为主要的学习媒介,但“理解和把握教材是认识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客体。”“历史”的这一特点至少对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1.仔细阅读,善于思考,从历史研究动态中获取更加接近历史的“知识”首先我们要注意阅读教材。教材是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学习历史的依据,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