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必须高度重视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建设时间:2012-04-2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及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下发的《关于印发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化部信息中心近期对下一代互联网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目前我们使用的第二代互联网IPv4(InternetProtocolVersion4)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它的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以至目前的IP地址近乎枯竭。从理论上讲,可编址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但采用A、B、C三类编址方式后,可用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数目约30亿个,其中北美占有3/4,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只有3千多万个,只相当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拥有的地址数量。截止2011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大国,但人均IP地址率仅为美国的5%,地址资源不足严重制约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基于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的下一代互联网,地址空间是现有互联网空间的1029倍,使“给地球上的每粒沙子分配一个IP地址”成为了一种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据了解,2011年6月法国工业、能源和数字经济部长埃里克·贝松宣布,法国将加快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发展,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网络将率先使用该技术;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发言人也于2011年6月表示,香港特区政府支持采用互联网规约版本6(IPv6),并鼓励资讯及通讯科技业的机构及早使其服务能支持这一版本。同时,全球主要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盟、日、韩等都高度重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企图占据战略高地,引领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文件要求,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2003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hina'sNextGenerationInternet),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从关键设备IPv6路由器到相关软件及应用,初步形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群。CNGI很好地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网络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为下一步大规模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IPv6极大扩展了地址空间,删除了包头无用信息,提高鉴权能力和会话(session)私密性,扩展和支持能力增强,增大了设备的吞吐能力。除了电信和Internet外,物联网、工业控制、国防等都是大量应用IP的重要领域。IPv6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部分网络设备不支持IPv6,更换设备对网络影响较大;部分终端操作系统,如WINDOWXP系统不支持IPv6,需要更换软件;在网络安全方面,虽然理论上IPv6支持IPsec,但在实际中,需要找到一种用于密钥自动分配的解决方案。DNS对于IPv6的支持还需要解决Interworking、DNSsec等问题。为此,对文化系统“十二五”期间应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提出以下建议:一、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文化部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一方面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完成相应系统的升级和改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系统信息化发展的结合,在规划和标准制定上优先支持,在重大文化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积极采用,在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上重点扶持,为文化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抢占先机。二、审慎开展,试点实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尚处于推广阶段,按照“政府主导、应用驱动、积极过渡、开放创新、保障安全、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下一代互联网重点发展应该在引导商业应用,引导社会资本在下一代互联网基础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和支持上,应有70%以上的县级以上政府外网网站系统支持IPv6。为配合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提升我部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迎头赶上互联网技术发展新潮流,建议我部政府网站应尽早考虑支持IPv6。文化部门应尽早开展前期研究和试点应用工作,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优先使用支持IPv6技术的硬件及软件,积极带动网络商用和业务创新,为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打下基础。三、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纳入规划和标准据了解,《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首次将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纳入省内十二五规划纲要,非常具有前瞻性。建议文化部在文化系统信息化规划中,积极考虑应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鼓励和支持文化行政部门、文化企事业单位使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章来源:文化部信息中心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