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胡适与冰心文学简介岁月蹉跎情犹在在胡适诞生100周年之际,她亲自撰写了回忆中的胡适先生一文,这是冰心老人首次向国内广大读者公开谈论胡适的文章。她说:作为“五四”时代的大学生,胡适先生是我们敬仰的“一代大师”。他提倡白话文,写白话诗以及许多文哲方面的分析的文章,还引进了西方的学术思想,他创始了当时一代的白话文风。我们都在报刊上寻读胡适先生的作品,来分析欣赏。同时自己也开始用白话来写。七十年前一幕幕情景的再现,开阔了她回忆的视野,挖掘了埋藏多年的心中记忆,她情不自禁地说:1928年冬,文藻和我在上海我的父母家里举行了简单的订婚仪式,那仪式是我的表兄刘放园先生一手操办的。我记得在红帖上,女方的介绍人是张君劢先生(他的夫人王世瑛是我的好友),男方的介绍人却是胡适先生。我不知道文藻和胡先生是否相识,但刘放园表兄做过“晨报”的编辑,同这些名人都是熟悉的。我不记得那天张、胡两位是否在座,这张红帖也已经找不到了。愈使冰心老人感激的是,胡适生前还曾对她的作品作过中肯的评价。胡适说:“(当时)大多数的白话文作家都在探索一种适合于这种新的语言形式的风格,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文字十分粗糙,有些甚至十分鄙俗。但冰心女士曾经受过中国历史上伟大诗人的作品的薰陶,具有深厚的古文根柢,因此她给这一新形式带来了一种柔美的优雅,既清新,又直截。”“不仅如此,她还继承了中国对自然的热爱,并在写作技巧上善于利用形象,因此使她的风格既朴实无华又优美高雅。”不难看出,胡适生前对冰心的作品是认真阅读过的,这样的评论是言之中的的。1992年她在古典文学知识上,发表我与古典文学,谈她如何喜爱古典文学,以及对她创作上的影响。她说:我从五岁会认字读书起,就非常地喜爱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到以后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今诗词精选”等,我拿到后就高兴得不能释手。尤其对唐诗和宋词更为钟爱,以后又用元曲作我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我的初期写作,完全得力于古典文学……我觉得中国古典文学,文字精练优美,笔花四照,尤其是诗词,有韵律,有声调,读到好的,就会过目不忘。……总而言之,在创作和翻译上,精通中国古典文学,都有很大的帮助。用这段话来作为胡适对她这一方面评论的注脚,无疑是恰如其分的,有力地说明了他们之间在审美倾向上的共识。难怪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谈到现代作家作品时,把胡适、冰心等人列为同派作家,说他们都是“很像(明末)公安派的”,具有“清新透明而味道不甚深厚”的特点。并非无故的“偏爱”历史表明,谢婉莹还未以“冰心”为笔名发表文艺作品之时,她就是北京高校学生中的佼佼者,不止一次地在颇有声望的晨报上发表时评文章。1919年9月18日至22日,她才以“冰心”作为笔名在晨报上连载了小说两个家庭。从此她在文艺创作上,即一发而不可收,犹如化冻的春水,潺潺而流,畅行无阻。最为显豁的是,在1919年12月1日晨报创刊一周年的纪念特刊上,第一篇登载了胡适祝贺诗篇周岁──祝〈晨报〉一年纪念,第二篇即是冰心所写的晨报……学生……劳动者,第三篇是鲁迅的一件小事;第四篇是启明即周作人翻译的圣处女的花园。当时冰心的文章列于胡适诗篇之下,排在鲁迅、周作人的文章之上。不要说是胡适,即使一般读者也会给予特别的注意。当时冰心还不满20岁,是协和女子大学学生会的文书,又以协和女大代表的身分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工作。后来协和女大并入燕京大学,她改读中文系,又被推选担任燕大学生会的宣传股长,由于经常邀请学者名流到学校作讲演,势必与他们有着广泛的接触。何况燕大是美国教会办的学校,更为胡适所关注。加上当时燕大的教师,多数都与胡适有过交往。因此胡适即使对她刮目相待,也是合乎“爱屋及乌”的情理之中事实上,当时冰心自己,既是北京高校女学生中的精英,又是众目睽睽的文坛新秀、燕大出类拔萃的学生。所以,她获得胡适的青睐是必然的!1921年5月25日“胡适的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三点半,到协和女子大学讲演,题为什么是文学略如我答玄同信里的话。是日见着协和的学生谢婉莹女士,她是很能做文章的,曾有好几篇小说在报上发表,署名“心”。她是福建人。从这则“日记”中可看出,胡适对冰心是有较深了解的,如为一般人所疏忽的“?”字,他都注意到了。因为冰心亲自署名,一贯是沿用旧写,从不以通用“冰”字表示。如果不是细心地看过她的文章,他不仅不会那么书写她的名字,也不会对她作出那样高的评价。从这则“日记”里,我们还可推测到,冰心早期的文艺创作,在不同的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受过胡适文学思想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她亲自聆听过胡适所作的什么是文学的讲演,更为重要的是,正如她在“回忆”文章中所说的,当时她很注意“在报刊上寻读胡适先生的作品”,并把它加以“分析欣赏”。因此,她在创作上受过胡适思想的影响是顺理成章的!事实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