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宋历史简介篇一:南宋灭亡的历史真相及缘故南宋灭亡的历史真相及缘故在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站在岸边堆积的熔岩乱石之上,雾霭茫茫,水天一线,惊涛如诉。湛江文化研究专家、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介绍,相传当年流亡至此的南宋皇帝赵昰和抗元军民正是在这里愤慨山河陷落,将岸边巨石怒击水中,代表与元朝抗争到底的决心。是为“以石击匈(元)”,“硇”字由此而生,硇洲岛也因而得名。尽管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后在此最后灭亡,然而这段历史却是粤西沿海地区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南宋年间,粤西沿海大都是荒远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种,并对其后世文化的传承开展妨碍深远。硇洲岛,确实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依照地。在此地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年仅11岁的皇帝赵昰驾崩,7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继位;二、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即莫名掉头北返,走上了最终“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在这个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宋代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颇为厚重,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奇色彩。不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岛上的庙宇除天后宫(妈祖庙)、关帝庙、宗族祠堂等在广东沿海常见类型之外,早年修建的分别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在这里分布众多,香火不断。岛上居民至今仍连续着将三位宋臣神像请回家中轮番供奉的忠诚风俗,每年庙会之际又送回庙中,岛上、岛外居民都会来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崖山之战示意图当代史学专家对硇洲岛的历史背景不断存在着一定争议。从地图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却又忽然掉头北返,最终亡于崖山。行军道路逆流,且迎向元军追兵,大概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在以硇洲岛津前天后宫理事会副会长窦广栋为代表的当地文化学者看来,这种疑虑大概不应存在。在他和陈志坚老馆长的带着下,我们细心调查了当年南宋朝廷驻扎过的遗址。而关于学术界的争议,窦广栋等人有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测:或许历史上的崖山海战,根本不是亡宋之战,史料所记载的,只是后人以讹传讹。崖山海战的失利对宋军海上主力的打击虽是消灭性的,但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记载中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赵昺和陆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岛跳海的!”窦广栋进一步陈述了他有如此猜测的论据:从海上流亡道路分析,掉头北返确实不合情理。因而北返的应该是张世杰所率领的宋军精锐,企图开拓“第二战场”。崖山海战确实让宋军丧失了大部作战主力,但宋廷并非灭亡在崖山。在硇洲岛上,宋廷修建行宫、书院等遗址真实存在,假设非宋廷想长期驻扎于此,绝不会贸然劳师动众大兴土木。年幼的赵昺当时可能与陆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驻在硇洲岛,苦等来张世杰崖山战败的音讯后或于此地无望跳海,或在随后接着流亡的途中最终葬身大海。记载不详的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会伴随着猜测、琢磨和质疑。硇洲岛在宋元之交那段特别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的细节终究如何,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篇二:论南宋的历史地位略论南宋的历史地位何忠礼内容提要南宋立国153年,以往人们对它的历史地位评价颇低。实际上,这种评价缺乏总之,绝不能贬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史研究中心主任。(杭州“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何时,最高统治者就为外戚、宦官、权臣、军阀玩于股掌之上,国家或是为豪强地种情况,在南宋历史上却并未出现。而南宋常为后世所诟病的军事上的不振,所以有抑制武人所带来的副作用,但金、蒙统治的相对稳定,军事力量的空前强大是一个重要的外部缘故,而这一点非常少有人指出。因而,全面而实事求是地评价南宋的历史地位,既是正确研究南宋历史的需要,也是深入提示南宋因而会对后世产生宏大妨碍的需要。为此,笔者不揣识昩,拟对南宋的历史地位作一个简单的评价,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一、为后世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南方经济开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底南宋建立以后,经历了大约14年时间的战乱,社会逐步趋向安定,而华北、中原地区的人民或为了躲避战乱,或不堪忍耐女真贵族的野蛮统治,纷纷南移,正如时人庄绰所说:“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①以都城临安府为例,居然成了一个移民城市,至迟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以北方移民为主的外来人口,已占了全城人口的十之七八②。甚至本来人烟稀少的两广地区,也因远离战场,成了人们避难的乐土,出现了“时中原士大夫避乱者多在岭南”③的场面。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和消费技术的传入,南宋的农业消费获得了迅速的开展。从作为劳动力的人口来说,光宗绍熙元年(1190)全国有12355800户,假设以平均每户5口计,有6177万余人,超过了汉、唐时期的最高人口数④。与此同时,金朝有户768万余,口4581万余⑤。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