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1年10月目录TOC\o"1-1"\u一、项目概述PAGEREF_Toc305957493\h3二、项目建设环境与基础PAGEREF_Toc305957494\h3三、项目建设目标PAGEREF_Toc305957495\h8四、项目建设内容PAGEREF_Toc305957496\h9五、项目的社会服务功能PAGEREF_Toc305957497\h14六、项目建设进度PAGEREF_Toc305957498\h15七、项目资金投入预算PAGEREF_Toc305957499\h18八、项目建设保障机制PAGEREF_Toc305957500\h22九、项目建设监测指标PAGEREF_Toc305957501\h22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陈兴述执笔人:聂卫东、王伟一、项目概述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项目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引,紧密结合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国际性金融服务外包基地”等政策背景,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建设要求,将大力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把该专业建设成为重庆乃至西部金融证券行业“银领”的摇篮作为发展目标。把金融与证券专业大打造成为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专业与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领先中西部同类高职院校,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全国金融高职教育知名品牌,以此带动投资与理财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保险实务专业、财务信息管理等专业群共同发展。本项目建设期为两年(2012~2013年),计划投入420万元资金,其中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资金370万元(中央财政投入165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65万元,行业投入20万元,学院投入20万元),金融与证券重点专业所在专业群建设资金50万元(中央财政投入25万元,地方财政投入25万元),主要用于“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二、项目建设环境与基础1.项目建设环境重庆作为整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凭借强大的政策及区位优势,在城市发展的崛起和升级过程中,成为我国长江上游的战略枢纽和西南最大的多功能现代化国际都市。党中央国务院在肯定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定位的同时,以建设“两江新区”为契机,出台了含金量极大的相关措施,给重庆的发展带来厚积薄发的机遇与动力。《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庆“十二五”规划等明确指出:“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2010年,重庆金融业产值占GDP比重已超过6%,在全国只有5个省(直辖市)能达到这样的比重。重庆金融业的广阔发展,对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必然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这为我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在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本科院校更注重于理论型人才培养,金融类本科毕业生大多理论知识丰富,但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相比并没有优势。同时,由于本科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定位和自身期望值比较高,即使部分学生从事证券公司客户服务与管理、商业银行一线的柜员业务,大都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转岗,当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一般选择离开一线柜员岗位。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线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基本来自于高职院校金融与证券专业。我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银行专业办学历史,同时金融与证券专业成为我院第一批申报成功的高职专业。目前该专业在校学生356人,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2007级和2008级金融与证券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专业发展前景良好。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追踪反馈来看,我校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起薪水平较高,上岗后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廉洁自律操守规范、创新创业成绩显著,不少毕业生很快就成为了公司骨干。2.项目建设基础(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金融与证券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坚持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与金融系统、社会经济部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2010年我们探索了以虚拟投资公司为平台的“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开展了专业认知、集中性实践、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