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6深圳新材料产业现状及政策建议高剑光一、新材料产业概况tc"一、新材料产业概况"(一)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迅速tc"(一)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迅速"2006年,深圳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总量增长迅速。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产品产值突破了259亿元人民币。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中,新材料产业的贡献率为4%,比上年增长42%。截至2006年末,深圳材料类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170多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505家的11%。目前,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拥有11家与新材料产业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上市企业,分别是生产高分子热缩材料的长园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镀膜玻璃和氧化锆陶瓷的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新型建材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色金属的中金岭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二次充电电池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液晶显示器(LCD)及液晶显示模块的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磁性材料与器件的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光纤、光缆及光纤预制棒的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全密闭全绝缘中压电缆分支箱、中压电缆对接箱、低压电缆分支箱等电缆分支箱类产品,硅橡胶电缆附件、电缆插头等高性能硅橡胶绝缘制品,SMC电气设备箱体等高性能复合材料绝缘制品以及相关电力配网设备产品的深圳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二次充电电池的深圳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和主要生产锂离子电池的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2006年深圳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6306亿元,其中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的产品产值为259亿元,比上年增长30%。(二)拥有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覆盖领域众多,形成各自领域的领头羊或者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但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不多tc"(二)拥有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覆盖领域众多,形成各自领域的领头羊或者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但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不多"目前,深圳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170余家,绝大部分均为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覆盖领域众多,拥有的技术先进,很多领域处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深圳市在能源与电池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电子信息材料、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产品、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如比亚迪、比克的电池材料、长园新材的热缩材料、华瀚管道的钢骨架塑料复合管、南玻的镀膜玻璃和氧化锆陶瓷等。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液晶显示器(LCD)及液晶显示模块。但总的来看,国内知名、有影响力的品牌还不多,国际知名品牌更少。(三)在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全面推动循环经济的战略背景下,深圳新材料产业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tc"(三)在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全面推动循环经济的战略背景下,深圳新材料产业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由于深圳面临土地、能源、水资源、人口、环境难以承载难以为继的发展颈瓶,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可能支撑深圳持续发展,在资源紧约束的客观条件下,加快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面对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深圳的新材料产业面临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深圳的新材料产业要在新的形势下抓住机会,找准定位,实现跨越。二、深圳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政策建议tc"二、深圳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政策建议"①坚持和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的深圳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tc"①坚持和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的深圳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证明这种自主创新体系是成功的、高效率的,深圳在科技体制改革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面,主要的原因是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干预少。深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也应走这条路。②加强对新材料产业中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一批深圳的新材料优势企业上市tc"②加强对新材料产业中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一批深圳的新材料优势企业上市"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的新材料产业优势企业积极培育上市,帮助企业做大做强。③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创业扶持,促进产业主体多元化tc"③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创业扶持,促进产业主体多元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正成为一支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力量。在深圳新材料领域,绝大多数的企业是科技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因此,应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出台更多的相关扶持、支持措施。目前深圳新材料产业的收入占高新技术产业的5-6%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占15-20%,因此建议每年将科技创新经费及政府资助的15%用于新材料产业,其中10%用于中小企业;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创业的门槛,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