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智慧园区节能监管方案背景与需求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日常活动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十一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25年的15.9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24亿吨标准煤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比重由25年的70.9%上升到2010年的73%左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量占工业总能耗比重由25年的71.3%上升到2010年的77%左右。从国内看,“十二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另外,传统的能源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工业转型升级为节能降耗提供良好契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能源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上至国家下至企业都已经感觉到节能任务的紧迫,而针对节能方法的研究也更加的广泛和深入。随之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节【2012】340号),国家发改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873号)和《关于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部署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探索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路线、标准规范、功能应用和建设管理模式。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表示,国家将重点从八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重点领域节能方面,将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万家企业”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以及有关部门制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2013年10月又印发了“首批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对发电企业、电网企业、钢铁生产企业、化工生产企业、电解铝生产企业、镁冶炼企业、平板玻璃生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陶瓷企业和民航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和核算方法给出了明确的说明。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实现重点耗能园区企业的节能监管对建立完善的能耗监测体系、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看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能源消耗与节能监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节能减排的工作进行和节能减排指标不断的落实和深化,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节能综合监管和评估机制,建立节能监管平台像气象台一样,每天24小时监管企业节能减排的状况和变化,要做到耗能超标要报、要管、要处理,使得节能减排看得见摸得着。应用场景园区节能监管方案能耗监测对象主要为电量、水量、燃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集中供冷耗冷量及其他能源应用量。通过园区能耗数据中心直接接收并存储其管理区域内各企业的能耗监测数据,并对其管理区域内的能耗数据进行转换、统计分析、挖掘、展示和发布等处理,实现对企业的动态监测和能耗诊断,同时将各种分类分项汇总数据逐时上报上级能耗监测数据中心。智慧园区企业服务解决方案应用于产业园区服务及管理领域,面向入驻企业,主要解决下列问题:1、园区数据中心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节能监管服务,提高园区企业资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运行成本;2、提供园区管理效率,降低园区整体运行能耗;3、为园区及企业管理者提供可视化平台,及时掌握能耗总体情况;4、园区内智能化子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协调工作;5、加快园区能源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提高能源事故的反应能力方案亮点中兴通讯在全球市场上率先提出“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的智慧园区”,加快智慧型园区建设,以及园区节能监管等领域建设。中兴通讯智慧园区企业服务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为园区内的节能监管,该子方案具有如下亮点:a、技术融合:集成了先进的云计算、物联网、GIS平台,打造统一的园区节能监管解决方案。平台可弹性扩展,系统随业务量增长而扩容。实现业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全面整合共享相关信息资源。b、三个统一1、统一规划:建立区域统一监管平台。2、统一标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管辖区域内园区企业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园区企业能耗监管系统。3、统一监管:软件系统管理标准统一,分级授权管理。c、系统整合:避免条块分割、数据壁垒、重复采集、重复建设、管理滞后d、易于监管:被监测工业企业的原始能耗数据实时上传,数据量丰富,可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分析对比。e、软件功能完整:兼容性、开放性、扩展性、安全性符合导则和软件开发指导的要求。f、软件分级建设及管理。g、技术创新:1、硬件相对统一,数据集中;软件分离,针对性强。2、一个主平台,分级管理;投入减少,见效显著。3、数据完整,便于对比;发现典型,便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