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完整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大全五篇]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背景:___-___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探索高中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实现三十五中的五有育人目标。一、问题的提出与指导思想1、___年___月___日,___到三十五中调研,指出:中国的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提出了中国教育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即我们的学校___总培养不出拔尖创新型人才。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___素质教育的成果总不明显。2、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思考和审视教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3、中国高中教育的同质化和格式化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把高中教育定位为国家安全。而中国把高中教育定位为预备升学教育。中国的高中教育再也不能以高考为圆心来划圆啦。如果把实现___寄托在几个状元身上,那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哀。一个国家今天的教育,就是这个国家明天的未来。4、第三次工业革___,呼唤教育的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教育,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纲要》和“___大”提出中国到___年要基本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5、今年是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___周年。___指出:中国的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同时要与时俱进,要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他指出:要想培养出拔尖创新型人才,必须从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6、高中阶段是一个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7、一所学校的课程观决定人才观;课程结构决定人才结构;课程质量决定人才质量。今后什么样的学校最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什么样的学校最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有特色的学校。8、三十五中“五有人才”的育人目标——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培养国际视野;培养正义感和责任心;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十五中“五证教育”的育人模式——每个高中毕业生,人人都力争拿到“五个证书”。即高中毕业证书;做社会志愿者的经历证书;个人诚信证书;个人才艺证书;个人体育锻炼的技能证书。9、三十五中“五大办学理念”——教师第一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学校要为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更是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10、三十五中的育人方针。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自主体验,自我超越。二、三十五中在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三大创新”。(一)教育制度的创新___年教师节前夕,___总理就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来35中调研。在调研中,___提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两个深层次问题:“___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___成效还不够明显。”,总理之忧触动我们深思。___总理在___年___月___日到35中调研时,他鼓励教育既要坚持“三个面向”,更要与时俱进,力争把中国教育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这是总理给中国教育提出的目标,也是为中国教育勾画出的一幅蓝图。根据这个目标和蓝图,35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和蓝图,具体说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此,35中提出了培养“五有人才”的目标,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培养“五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创设了“五证”教育的途径与实施平台,以此作为“五有人才”的教育载体。即高中毕业证书、志愿者经历证书、才艺证书、诚信证书、中科院颁发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业证书,这就是“五证”的初衷。也是三十五中在教育制度上进行了的创新,即从单一的教育模式改为把教育和科技相结合,培养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从教育的层面,从制度的层面实现了科研机构和科学家走进中学,参与对我们后一代培养这样一个任务,从而实现教育制度的创新。从___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签订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协议,启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项目。其目的就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技资源,以及特色课程的设计,将学校科技教育与进入中科院国家级实验室学习同步的结合起来,从青少年时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到目前为止,已招收两届科技班学生,科技系列特色课程在三十五中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