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PAGE16页共NUMPAGES16页第PAGE\*MERGEFORMAT1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6页HYPERLINK""HYPERLINK\l"总"新疆棉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HYPERLINK\l"一"中国近代棉纺织业HYPERLINK\l"四"外需趋降背景下纺织行业出口现状分析HYPERLINK\l"二"中国棉纺织业的可观之处HYPERLINK\l"三"七大问题制约棉纺企业生产运行HYPERLINK\l"五"总述新疆棉纺织业的优势与劣势及“十二五”期间新疆纺织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HYPERLINK\l"六"棉纺原料“棉花”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资源优势HYPERLINK\l"七"大型棉纺织集团投资新疆的“利好”与“利空”因素HYPERLINK\l"八"结论:在新疆丰富的棉花原料资源,国内劳动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新疆棉纺织业应该走何种发展之路。新疆棉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新疆丰富的棉花原料资源国内劳动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新疆纺织业应该走何种发展之路?一:中国近代棉纺织业指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在中国设立的机器棉纺织业。从清末到中华民国初期,中国机械棉纺织业开始酝酿于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但第一家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直到1890年才投产。该厂集资40万两,拥有纱锭35000枚,布机530台。可惜在投产后三年左右,毁于大火。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筹建湖北织布局,于1892年底投产。上海尚建有3家纺织厂,即华新纺织新局(1891)、华盛纺织总局(1894)和裕源纱厂(1894)。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全国已开车的机器设备计有纱锭12.9万余锭,布机1800台。这反映了中国棉纺织业创建时期的状况。甲午战争后,棉纺织业利润优厚,刺激了这一行业的发展。1895~1899年五年中分别在上海、宁波、无锡、苏州、杭州、萧山、南通等地增设了10家棉纺织厂,18.8万枚纱锭,形成中国棉纺织业第一次设厂高潮。著名的业勤纱厂、大生纱厂等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建立的。但是,外国资本势力凭借马关条约特权,迅速侵入这一行业。在1897年一年中,上海出现了4家外资棉纺织厂,分属英、美、德三国所有。资本总计405万余两,纱锭16万枚。20世纪初,列强加紧对华侵略。1902年又有日本三井洋行收买华厂楔入上海棉纺织业。在英、美、德、日四国势力交相抢夺的情势下,1900~1904年五年中,华资棉纺织厂竟无一家成立。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也在原有基础上稍有进展。1905~1908年四年中,分布在苏、浙、豫及上海的新建棉纺织厂8家,共有资本534万元,纺锭12.9万余枚。但是面临外资兼并和压迫的处境,中国棉纺织业经营的困难有增无已。创业于1895年的大纯纱厂到1908年为日本资本所兼并;1907年以中日合资开办的上海九成纱厂,开业不久便为日资所吞并。其他华商各厂也屡经改组。据不完全统计,在1905年以后的六年中,新旧华资纱厂的改组、出租和出售的达8家、11次之多。这表明了中国棉纺织业在兴起阶段遭到外国侵略势力的威胁,处于艰难的地位。截至中华民国建立后的1913年,全国还只有纱锭484192枚,布机2016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外国棉纺织品输入减少,欧洲各国在华纱厂也无力增加投资,中国市场上纱布价格猛升,原来处于维持状态的旧有纱厂,如无锡振新、宁波和丰、江阴利用、天津裕元及华新、南通大生等厂在战争期中都获得了高额利润,年年扩充并增设新厂。1914~1922年九年内,纯由民族资本设立的纺织厂达54家,反映了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初步发展。若干大型纱厂如上海申新、永安、厚生,天津华新、恒源、北洋和武昌裕华等厂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但这一时期日本棉业托拉斯却乘虚而入,仅1921~1922两年间,日本在上海、青岛两地,便设立了15家棉纺织厂,纺锭总数增加近30万枚,新增布机1500台。日本资本尽力楔入一些新设的和资金周转发生困难的华商纺织厂,以致这一时期与日本垄断资本发生借款关系的华资厂达13家,其中有7家因无力偿债而为日资所兼并。所以,到20世纪20年代,一度出现的建立纱厂的热潮随之消逝。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运动,抵制外货是群众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所刺激,在其后的三年中,华资纺织厂增至73家,已开工纱锭达201万余枚,布机1.2万台。但同期中,外资纱厂的倾轧日益严重,其中日本资本的膨胀最为明显。截至1936年,在棉纺织业最集中的上海,共有纺织厂65家,其中华